第一节 出生及其在国内接受的教育

一 家庭背景

刘若愚,字君智。1926年4 月14 日出生于北京,他有七个兄弟姐妹,而他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在刘若愚《中国古诗评析》(中译本名,其英文原名为The Interlingual Critic)一书的《导言》部分,他叙述了自己走向用英文进行中国诗歌批评道路的历程。他所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可谓世代书香门第,秉承诗礼传家的优良传统。其父亲是刘幼新,精通英文,曾经翻译过多本英文著作,现今中国国家图书馆还藏有他翻译和编著的两本小说。其一是他翻译的英国作家加仑·汤姆(Gallon Tom)的《侠女破奸记》,这是一本被称为社会小说的中篇小说,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于1914年出版第一版;[2] 另一本是《奇婚记》,这是民国丛书之说部丛书中的第三集第二十八编,[3] 也是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4] 在1915年出版的第6卷4号的《小说月报》上刊载了一篇恽铁樵所写的题目为“答刘幼新论言情小说书”[5] 的文章,由此细节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刘若愚的父亲刘幼新在当时的文坛应该是颇为活跃的一员。刘若愚的姐姐刘若瑞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的研究员,刘若愚1986年在美国逝世后,她曾到美国处理其弟的后事,后来也把刘若愚的一些英文论文翻译为中文;他的哥哥是刘若庄,现在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6] 从对刘若愚的父亲及其兄弟姐妹的简单介绍中我们更可以看出,刘若愚家庭的文化氛围很是浓厚,在其亲人的熏陶渐染下,他自身的文化修养也是较为突出的。

刘若愚受其父亲的影响应该说是比较深远的,比如他的英语造诣、他后来所走的学术之路等。刘若愚回忆他的父亲时这样写道:“我出生在北京并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初的二十二年。我父亲是一位传统的儒家绅士,年轻时曾经出版了用文言文对一些英文短篇故事和一部侦探小说所作的翻译,但我从来没有听过他说英语。他对严肃英语文学的兴趣可以由这一事实得到证明:即但他读到霍特森(Leslie Hotson)的《马洛之死》(The Death of Marlowe)时[7],第一时间正确地将Ingram Frizer确定为‘马洛的杀手’,他认为这点值得在日记里作札记。这就像我多年后发现的一样。我好奇地瞟过他的书架上摆着一些英文书籍和期刊。记不清是在《书商》(The Bookman)还是《世纪》(The Century)或者是《美国信使》(The American Merccury)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些美国和英国作者的照片,后来我才认出他们是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维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和其他。我父亲做梦也不会想到他谢世多年之后,他最小的儿子竟写出关于伍尔芙和马洛的学术论著。”[8] 是的,后来他凭借英语这一工具走向了西方世界,成为其交流和谋生的手段,而且他的硕士论文就是关于马洛的研究,这无疑与他小时候在家庭里面所接触的东西及其父亲的教导与影响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