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包围贡院
- 大明:科举舞弊?老朱请我入朝
- 庆竹难书
- 4297字
- 2025-03-09 13:14:57
叶煊对于历史有着一定的了解,他若记得没错的话,原本历史上洪武十八年乙丑科是明朝恢复科举后的首次会试,共录取进士四百七十二人。
而此次会试中,有多位人物在靖难之役和明代政治史上留下重要印记。
其中大名鼎鼎的,自然就是黄子澄和齐泰这两位了。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科考成功录取者称之为‘举人’、举人参加会试成功,录取者称之为‘贡士’。
黄子澄是这一年录取举人四百七十二人中的第三名,称之探花。
其在建文帝时期任太常寺卿、翰林学士,是建文削藩核心策划者,力主削除燕王朱棣势力。
靖难之役中任平燕将军,战败后被朱棣处死,诛十族。
然后就是齐泰了,其是二甲进士,同时是洪武十七年应天乡试解元第一名,后来在建文帝时期任兵部尚书,其主持削藩,拟定逮捕朱棣计划,因泄密失败。
齐泰在南京城破后逃亡,被俘后不屈而死,家族诛灭。
除了这两位比较有名的人物,这一年还有练子宁、卓敬、景清、陈迪等知名人物。
练子宁是这一年会试中的榜眼,在建文帝时期任吏部左侍郎、御史大夫,因靖难之役中拒绝投降朱棣,痛斥其篡位,被割舌凌迟,家族一百七十七人遇害。
其临刑前以血书“成王安在”四字。
卓敬是二甲进士,建文帝时期任户部侍郎,后来建议将朱棣迁封南昌以削弱其势力,未被采纳;朱棣登基后劝其效仿周公辅政,被诛杀,抄没家产仅搜出书画。
景清同样是二甲进士,建文帝时期任御史大夫,其假意归顺朱棣,怀利刃入朝行刺未遂,被剥皮实草,诛灭九族,牵连乡里。
其故居被毁为“废井”,人称“景清井”。
陈迪是三甲进士,建文帝时期任礼部尚书,其拒绝为朱棣撰写登基诏书,被凌迟处死,其子同刑,刑前割舌示众。
朱棣命割其鼻舌,陈迪血书“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叶煊回想着洪武十八年科举功成名就后,那些有名的历史人物,心中不禁感叹,这些人大多数未来都成了建文帝时期的重臣,不过几乎都被永乐帝朱棣杀绝了,基本上都没有落得什么好下场。
虽说科举提前了三年,但他经过查阅考生名单,发现了这些人也参与到了科考中,那么正常情况下以他们的学识,依旧是能被录取的。
不过现在因为自己的原因,重新拟定的科举题目。
这些人,估计答不上来吧?
那他们还能如原本的历史般,踏入仕途么?
“估计不可能有考生能回答出这些问题,等科考结束后也不知道朱元璋会如何处理这次科举之事...”叶煊心中思绪涌动,将考生名单图册放置一旁,俯瞰着下方犹如蜂巢般密密麻麻的考生科考区域,他隐隐能看到不少考生似露出苦恼之色,紧皱眉头。
他身旁的两位,滕毅和范敏两位主考官见叶煊将考生图册放了下来,心中忽然一顿,也不知道为何叶誊录如此关注考生名单,但他们也未曾多想,其中范敏将心中之事问出。
“叶誊录。”
“第一日的考题为[土地兼并的解决方案],确实不错。”
“不过这第二日的考题[替代宰相制度的新型制度],其中举例的内阁制度和军机处制度能否详细解释一番?他们莫非比目前陛下设立的[四辅官制度]更好不成?”
“除非这所谓的[内阁制度]、[军机处制度],比[四辅官制度]更好,不然的话第二日的考题绝不可使用这制度,因为目前的[四辅官制度],陛下觉得很不错。”
两位兼任主考官的尚书询问,让叶煊回过神来,他看向滕毅和范敏两人,稍微思索道:“若我猜测不错,四辅官制度,当今圣上并不满意。”
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并没有直接启用内阁大学士,而是采用四辅官制度。
朱元璋想将大权独揽,做到乾纲独断,并且由于朱元璋精力充沛,他自认为能独自完成朝堂政务所有事情,可哪怕穷尽他一人之力,也根本无法处理完全国上下各种政事。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胡惟庸案’为由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此举虽强化了皇权,但也导致皇帝需亲自处理海量政务,出现“日理万机,不胜其劳”的局面,朱元璋需一种既能辅助处理政务、又不会威胁皇权的制度。
他仿效古代‘三公四辅’传说,设立四辅官,分春、夏、秋、冬四季命名,由年老儒生担任,每月轮流值班,职责包括复核刑狱、参与官员选拔讨论等,但无实际决策权。
老朱的初心是好的,但可惜四辅官制度完全就是一种失败的制度,并且不适合明朝。
四辅官多由缺乏政治经验的‘耆儒’充任,如王本、杜佑等人,明初朱元璋更看重德行,可这些官员虽德行敦厚但迂腐无能,难以应对复杂政务。
再加上朱元璋为防止四辅官权力坐大,刻意限制其任期和职责,并且规定四辅官每月仅轮值十日,且四季官分权,导致政务处理缺乏连续性,效率低下。
朱元璋也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四辅官帮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若是拥有足够的权力的话,那就相当于另外一种形式的丞相了,朱元璋自然要严格限制四辅官的权力和职责,所以采用轮流值班制度,可这就会导致‘政务缺乏连续性、熟悉性’。
春官刚刚熟悉政务,就要换成夏官了。
夏官刚刚接手一项重大事情,就要换成秋官了。
秋官刚了解四辅官的具体职责,通晓该如何为陛下分忧,就换成冬官了。
这不乱套了吗。
倒确实是限制权力了,也帮助老朱省了很多麻烦,可这样会导致朝堂混乱不堪、诸事处理效率低下。
本来就已经乱成这样了,老朱选用的四辅官人选,还都是一群老家伙,迂腐倒是小事主要是年老体衰,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能处理明白诸多事情。
所以历史上,四辅官制度仅存在不到两年,于洪武十五年七月就被正式废除。
其直接原因是无法满足辅政需求,反而加剧行政混乱。
现在是二月,也就是还有五个月四辅官制度就将成为过去了,叶煊觉得很有可能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看出来四辅官存在的各种问题了,甚至脑海中已经有了内阁制度的雏形。
四辅官被废除后,殿阁大学士制度诞生,洪武十五年十一月,朱元璋仿宋制设立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由翰林官员充任,品级仅为正五品,职责限于‘备顾问、拟文书’,仍未形成稳定辅政体系。
思索至此,叶煊给滕毅和范敏两人简单解释了四辅官制度的不足和缺陷后,缓声道:“内阁制度和军机处制度,能完美解决诸多不足,已经符合圣上心中的最优想法。”
“陛下想要废除丞相制度,主要目的就是集权;而设立四辅官制度,其根本原因是陛下独自一人无法承担太多的政务。”
“内阁制度采用集体议政、分工协作的处理政务方式,这样就能解决皇帝个人难以处理的庞杂政务问题吗,又能避免单一权臣威胁皇权的隐患。”
“同时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初始设置为正五品,当今京城五品之上官员比比皆是,自然而然内阁大学士想要行使权力只能被动的依附于皇权,他们也就无法能形成自己的党羽和集团。”
“然后就是‘票拟’权,将海量政务分类挑选,减轻皇帝负担...”
“内阁作为皇帝与六部、地方官员的‘中阶’,既能传达皇命,又能反应官僚诉求...”
“内阁成员并不像四辅官制度那般选用德行厚重的老官,而是从翰林院选拔年轻才子,强调德才兼备,如此选拔出的人员既拥有不俗的能力、又有德行、又有充沛的精力...”
叶煊并没有详细介绍太多,实际上内阁制度也拥有不少缺点,但对于明朝和当前洪武时期的政治情况来说,对于丞相制度和四辅官制度,可以称得上是降维打击了,而也绝对是最符合老朱心中想法的制度。
滕毅和范敏两人听到后大为震撼。
原来四辅官制度如此不堪。
没想到叶誊录这内阁制度,能完美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军机处制度呢?
既然能被叶誊录列为和内阁制度堪比的制度,恐怕也不逊色于内阁制度吧?
叶誊录真是神童、天人!能同时想到两种不但强于四辅官制度,并且更适合应用于当前洪武年间的制度?
“叶誊录,给我们再讲讲这军机处制度!快快...”
..............
哗啦啦!
彼时已至正午,丝丝缕缕的阳光沐浴着浩瀚大地,炙烤着那随风飘摇的路边野草,清晨生于叶花上的露珠被阳光照耀着,慢慢干涸,消失着生命,进而缓缓颤抖起来。
远方,浩浩荡荡的洪流延绵而来,南京江南贡院这座始建于南宋的科举考场,周围热闹喧嚣的人群逐渐变色,原本他们相互交谈、欢笑,谈论着今年被录取的贡士,可这一刻众人脸上皆露出微微颤抖惶恐之色,那贡院周围的青砖灰瓦,朱红牌楼下悬挂着洪武皇帝手书“为国求贤“金匾都在摇摇欲坠。
数千具铁甲散发出的寒意,竟让二月的金陵城倒退回数九寒冬。
他们将贡院考场团团包围,眼神冷冽的扫视着贡院周围看热闹的百姓大户,充满着警告之色,又有身披玄色长袍的锦衣卫手持弯刀,屹立前方。
“皇帝诏令,除医者外,任何人不得出入贡院!”
锦衣卫指挥使毛骧面容坚毅,带着些许狠厉之色,注视着周围的百姓和那些勋贵大户,陛下下令让他控制整座贡院考场,同时严查此次的科举舞弊案。
他知道,油水来了。
先将贡院考场控制好了,别让那些考官和考生们逃了,然后再挨个查清楚。
周围的众多人脸色尽皆变了,他们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此多的禁军和锦衣卫到来,包围了整座考场,并且除了医者外,不允许任何人出入。
以往洪武朝也举办过科举,并非如此严格啊。
难道是出了什么大事情?
还是说,科举停办九年再次举办,陛下太过于重视,担心出现各种状况,才下令让军队和锦衣卫到来。
有这种想法的大多数是百姓,他们带着迷茫,可有的人却此时已经开始惶恐不安了,其中不少的富户和千里迢迢赶来的豪强以及部分文官大族,心中不停的发颤。
难道是...
科举舞弊的事情,泄露了?
已经被陛下知道了?
此次科举舞弊,其中牵连的大族太多太多了,很有可能是因为太多大族参与到其中,导致了这件事情泄露被锦衣卫所查到,禀告给了陛下。
完了,完了。
全完了。
看来陛下当真是怒了。
当今陛下是个敢掀桌子的人,从不忌讳法不责众,估计此次科举舞弊案不会这么轻松结束的,很有可能是所有参与者以及家族,都没有好下场!
此番控制考场,不允许出入,是担心打草惊蛇吗?
“坏事了,速速回家,商议对策!”
“早知就不该听信那人之言,说什么同意陛下开科,是我等文官大族的好机会,依旧能让族中弟子像原本的举荐制般,轻松进入仕途官场。”
“呸,本来就不该这一年举办科举的,明明还要等上三两年,都是那物件的出现,让我等心生邪念啊!”
很多文官和大族已经意识到了不妙,纷纷消失在人群中,毛骧环顾周围,随即淡声道:“贡院内允许医者出入,不过要派人跟随。”
哪怕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也不能禁止所有人出入贡院,医者还是要允许进入贡院的,毕竟偌大贡院内参加科考的考生足足有着八千人,小病大病都不要紧,哪怕死伤十个、百个考生,也不是很大的问题,但就怕出现传染病,那问题就不小了,所以让医者出入贡院,还是很有必要的。
自从皇长孙朱雄英感染天花后,陛下就对传染疾病格外重视。
毛骧下完命令后,随即带着部分锦衣卫离去,他扫视着手中的考官名单[主考官滕毅、副考官范敏......主誊录官叶煊....],露出冷笑和贪婪,身影缓缓消失。
随着毛骧离去,贡院外那些等待的医者们知晓自己等人允许进入贡院考场内后,也缓步向着其中走去,不过众多医者们,其中有一人神情恍惚。
他的医者同伴看向这个年轻医者,关心道:“戴礼,你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