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黄子澄 齐泰

通常来说,科举考试中,会试总共考三场,每场三天。

洪武朝,是举办过科举的。

按照历朝历代,亦或者洪武朝昔日举办的科举来看,这第一场的题目通常是经义与四书五经。

会试共分三场,每场侧重不同能力,第一场经义与四书五经中,考察重点为对儒家经典的掌握与阐发能力,尤其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考生需根据题目撰写多篇经义文章,内容需紧扣经典、阐发义理。

能来到京城贡院参加会试的考生,皆为举人或者国子监学生,熟读儒学经典,也了解以往的会试考题,正常来说他们看到的考题,应该是这样的:

题目:《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们这些考生,需围绕“德治”展开,引用《孟子》《尚书》等经典论证德政的重要性,结合历史案例说明德治如何使天下归心。

但这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案,是什么鬼?

根本不合常理啊。

“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贡院考场中,考生黄子澄伏案盯着面前的试卷内容,眉头紧紧皱起,隐隐见到沟壑纵横,脑汁都要绞尽了,为何这次科举的问题如此奇怪?

他是从乡试中被录取的举人,他记得清楚乡试中的问题也很合规矩,并非像眼前这道问题这般。

“我懂了,时隔九年再度开科,自然不可能如历朝历代那般,自然是有着大量改动,这就是当今陛下的圣明。”

“但...”

“但这问题也太难了吧?”

黄子澄欲哭无泪,他仔细看了这道问题一遍又一遍,土地兼并这个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是懂得的,同时大部分人也清楚这根本就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土地兼并最大的利益者就是皇室,是当今圣上。

然后以皇室为原点,向着周围扩散的官僚、豪强、大族、功勋、外戚,这是一个强大并且主宰整个帝国的利益集体,根本无法解决,所以有部分人清楚土地兼并的危害,可始终没有想过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谁有着想解决土地兼并、想变革的方法,必死无疑。

当今陛下,要解决这个问题么?

不愧是从老百姓中杀出来的铁血帝王,当真回到百姓阶层为大多数人考虑。

“摊丁入亩...”黄子澄继续浏览着下去,看着例一的回答方案,仔细扫视着‘摊丁入亩’这道解决方案良久后,黄子澄双眼微顿,忍不住赞叹道:“地方官丈量土地,按土质和产量划分等级,作为征税依据。”

“好,好,好,妙计!这样也就能解决旱地和水地的不同产量区分问题。”

“这道丁银折算决策,更是神来之笔,将原有人丁税按土地面积分摊。”黄子澄心中默默想象着,譬如某县原丁银一万两,田赋五万两,总耕地十万亩,则每亩加征丁银一两,总税变为‘地丁银’六万两。

这样就可以完成统一征收,取消单独的人头税,所有赋税合并为‘地丁银’,按‘亩’征收,简化税目。

最后彻底废除人头税,解放百姓,让农民受益,也让无地或少地农民不再缴纳丁银,负担减轻一半以上。

黄子澄可是知晓,若是按照摊丁入亩的方式进行改革,那么势必会有很多地主因税负加重,被迫出售部分土地,那么自耕农民的数量就会大大提升。

再加上按地征税,富户田产多则纳税多,实现“财富越多,责任越大”的情况,合并税种后,官员难以通过“加派丁银”中饱私囊,国库收入也将会得到提升。

这真的是黄子澄目前看到的,最好的抑制土地兼并的方法了。

“还有例二,一条鞭法?”黄子澄顺着看下去。

“这一条鞭法,当真利国利民!”贡院考场的另外一处区域,齐泰眼睛瞪了起来,犹如铜铃般,心中骇然不止,已经彻底被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给震惊到了。

他刚刚看完利用摊丁入亩短暂抑制土地兼并的方法,感到此法不俗,接着顺势看例二解决方法,更越发惊为天人。

齐泰是洪武十四年应天乡试解元,自认才华出众,参加此次会试前夕更是认为少有人能与自己相提并论,若入得官场在政事能力上也不见得弱于那些官员,可此时看着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这两道解决土地兼并方法后,齐泰只感到自身渺小。

过往所学的诸多儒学知识、治国道理此时在这两策面前,一无是处。

“不过,出题者言道,一条鞭法创造之初目的并非是用来解决土地兼并的,而是尝试合并赋役、减轻百姓农耕户负担、增加国库收入的方法,但却也可以用来抑制土地兼并,延长王朝国祚...”

“洪武十四年,圣上下诏推行黄册制度,每十年重新编造一次,以户为单位,登记每户的人口数量、性别、年龄、职业、财产及赋役种类。”

“册籍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一式四份,分别存于户部、布政司、府、县。”

“如此可严格管控人口流动,将农民束缚于土地,确保徭役征收。”

“但...”齐泰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因为这试卷上的考题一,第二个解决实例‘一条鞭法’中言道,若是根据现有收税制度实行的话,到了明朝中期赋役和税务制度会出现很大弊端,譬如税目繁杂,田赋、丁税、徭役、杂税分立,地方官吏借机加派。

亦或者征收混乱,实物税,譬如米麦绢布与力役,如修河、运粮等并存,百姓负担沉重。

还有赋役不均之事发生,也就是豪强地主勾结官府逃税,贫民被迫承担更多杂役。

按照一条鞭法的解决方案,需要‘将田赋、丁税、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鞭],按土地面积和人丁数折算为银两征收,譬如某县原需缴纳米一千石、布五百匹、服役两千人日,合并后统一折算为白银五千两。

然后就是取消实物税和力役,统一以白银结算,农民可出售粮食、手工品换取白银缴税,减少运输损耗和官吏盘剥,由官府直接征收银两并解送国库,取代过去“民收民解”模式。

让齐泰心中颤动的是,黄册是洪武十四年也就是去年修订的,可出题者已经预见了明朝中后期因此制度出现的各种麻烦问题,并给出的极佳的优质解决方案。

此,莫不是天人乎!

齐泰心中越发感到不可思议,看着一条鞭法的具体实施方案,已经清楚了其所带来的好处。

首先就是可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合并税目后,杂派减少一半以上,农民免于无偿力役,可专注耕种或经营副业

税收透明,减少官吏贪污空间...

按土地征税削弱地主特权...

好处太多太多了,一时之间齐泰甚至忘了答题,沉浸在一条鞭法的独特魅力中,半晌后他才反应过来,自己是来考试的。

可他随即便苦恼了起来,这...这让他怎么答题啊,他这点本事比其他士子自然强上不少,可哪怕他想破了脑袋,也未必能思索出比摊丁入亩、一条鞭法更强的国策啊。

同一时刻,除了黄子澄、齐泰这两位考生外,贡院考场中,其他考生也皱起眉头,感到苦恼。

练子宁、卓敬、景清等考生皆苦苦思索着,有的灵光乍现挥笔开写,但笔尖刚落入那纸张上,就颤颤的收了回去,“不行,这想法太过粗陋,根本不配和摊丁入亩、一条鞭法相比。”

“今日,当为功成名就中进之时。”

同样是贡院考场,陈迪满脸期待着看着考官发放试卷下来,心中激动不已,因为他清楚,他可是提前知晓了考题的内容。

这段时间早已经请大儒学士,总结出了优质的答案。

此次,必然能够中进。

“会试结束,就可静等殿试了,我还未曾见过皇帝是何等模样。”陈迪心中自语,他出身望族,祖上乃是宋朝末期宣城太守陈明中,到了他这一代家族兴旺,子弟族人多在朝为官,属于朝廷上文官势力中庞大的一支。

不过他并没有见过当今圣上朱元璋的样子。

但,很快就要见到了。

因为家族能量庞大的原因,此次科举开启前早就有朝中大臣给了叔父科考的试卷,也就是此次会试的试卷。

他是国子监的学生,因此并不用参加乡试,可以直接参加会试,提前知晓了考题的他,对于这场会试自然不在话下,他将试卷平铺在面前的桌案木板上,随即便准备挥笔开写。

“第一题就是孟子的...”陈迪手中的笔刚要‘刺’到那试卷上,却猛然颤栗了一下缩了回去,他看着试卷上那一列[题一:土地兼并,始终是历朝历代难以解决的问题,请...]愣了愣。

怎么,怎么回事?怎么和想象中的考题不一样?

不是该考问孔孟儒家之道,四书五经么,什么土地兼并?这么敏感的问题也敢书写到试卷上?

不,不对,现在不该想这个问题敏感与否,而是该想,怎么考题的内容突然变了?

难道叔父带回来的考题题目是假的?

朝廷中有大臣在哄骗叔父?

应该不可能。

当今大明王朝刚刚建国,勋贵武将仗着各种军功,几乎碾压文臣集体,所以文臣中的各大家族经过斗争过后,决定团结一致,而他陈家自宋朝末期就已经是小族了,历经宋朝末期、元朝,到了当今明朝,已经成为大族,在文官集体中也有庞大的能量,朝廷中那些文臣怎么可能敢哄骗他叔父?

欺骗他陈家?

“可考题内容,怎会突然生变?”陈迪百思不得其解,只能闷闷的看着考题和两个实例答案,想办法解答出来,可随着继续阅读下去,渐渐震撼了起来。

偌大贡院考场,大多数考生都闷闷不乐,有的抓耳挠腮、有的紧皱眉头、有的双眼赤红、有的干脆不答了,总之半晌过去了,依旧没有考生下笔。

远处,贡院考场中心的角楼之上,正主考官礼部尚书滕毅、副主考官户部尚书范敏、主誊录官叶煊三人静静屹立,滕毅和范敏两人看着叶煊正在翻阅着考生名单,心中有诸多疑惑想问。

比如今日所考的‘土地兼并解决方法’,方才由于时间的原因,他们没有看的太仔细,但此番细细看来,越来越觉得叶煊的学识和能力不同凡响,他们很想问问,真的有比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更好的解决土地兼并的国策么?

可叶煊不知道为何,始终盯着考生名单,仿佛在查找着某些人。

他们也不敢直接问,虽然各自的官职远远高于叶煊,可目前他们能活下来,全要寄托于叶煊的身上了。

叶煊此时,盯着考生名单,一页页翻着,然后覆盖上,心中思绪涌动。

由于目前,三场会试总共九天的考题,都已经林列好了,是生是死只能等到第九日会试结束后,朱元璋的想法了,因此他这位誊录官暂且闲了下来,抄录打印试卷的事情也交给其他考官了。

于是他生出了,查看考生名单的想法。

历史上,洪武十八年的科考中可是诞生了不少知名人物,而现在不知因何原因,科考提前了,这些知名人物是否还会参加科举?

毕竟,若是他们不参加科举从而踏入仕途的话,很有可能根本不可能留名历史。

经过他的查阅,还真的发现了这些原本洪武十八年参加科举的人物名字,哪怕科举提前了三年,这些人依旧参加科举了。

其中有黄子澄、练子宁、齐泰、卓景、景清、陈迪等人!

“这些考生中譬如黄子澄、齐泰,都是因为科举中进才踏入官场的,而现在由于我的原因,出了这些难题给考生们,他们还能中进么?是否他们的人生轨迹也会改变?”

“朱允炆该不会见不到建文三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