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司徒真不领情么?
- 刘协:待朕看看尔等的下场!
- 秋郢
- 2109字
- 2025-04-12 18:00:13
一旁的尚书仆射士孙瑞,览此也是大为惊骇:
“朝廷制度,女子受县,惟天子之女依制为县公主,皇后之母依制为县君。虽有一些特例,如天子乳母、摄政之母等,以一时荣宠受县君之封,皆属制度之外、破格推崇……”
“往者太师请封其母为池阳君,朝廷念其功高位尊,也就认可了;然而这给孙女封以大县之事,实乃亘古未有!虽天子之家,也从没这样的褒封!”
王允认同的点了点头,把文书收起,置于案卷之下:
“此乃乱命滥封,老夫绝对不会接受,就此搁置即可。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把大举征辟郎官的章程拟出来,给刘嚣找点事做,还司隶、三辅一个清宁。”
这正是刘协所首倡的事。王允和士孙瑞说过之后,他也认为非常绝妙。
然而主意虽好,要想真正落到实处,还有很多要考虑的事情。
例如说,征辟的范围,是只限于司隶,还是及于凉、并,乃至幽、荆?
凉州虽有韩遂、马腾叛乱割据,然而董卓来长安后,已经联系过他们,试图让他们为朝廷效力,并力讨伐关东。
二人虽未正式投效,却也算是和议初成,还同意了车骑将军赵谦借道武都郡的要求。
这一州是太师董卓的故乡,朝廷中的御史中丞皇甫嵩、刚过世的光禄大夫盖勋等,也是州中大族出身,族中或有杰出子弟,似乎不好忽略。
并州的南匈奴不太安分,州内政令或恐不太通畅,编户也不多。但司徒王允就是并州人,自然是希望能及于此州的。
幽州牧刘虞、荆州刺史刘表,并为宗室,也都向朝廷表示过恭顺,是不是也该考虑下?
还有,征辟的员额如何分配、年龄是否有限制……
王允和士孙瑞、尚书杨瓒、尚书选部郎赵戬等,商议了两天时间,总算理出一个差不多的章程。
他随即前往太师府,向董卓请求予以施行。
董卓已经收到光禄勋卿宣璠传来的消息,包括天子从姑母处得知外情、对刘嚣多有吐槽的事,都没有瞒过他。
他也从前几日府中小朝会上的情形,知道刘嚣已经惹起公愤,连麾下亲信也多有怨言。甚至刘嚣自己,见到众议汹汹,都有了一些退缩之意。
反正自家郿坞的资财也攒够了,该收拾的人也收拾得差不多了,让刘嚣收手也不是不成。
取过王允呈上来的章程文书,董卓大略的看了下,其条理甚为清楚,可见尚书台必然是费了好一番心思。
他当即微微颔首,向王允说道:“为国求贤,充实朝堂,自是有益之事。只是,为何范围仅限于司隶之内呢?”
王允解释道:“如今民心亟需提振,此事宜早不宜迟。若是扩大范围,前期筹措、中途施行、后期录取,不知要加费多少周章和时日,反而耽搁了初心。”
“再者,施行范围虽仅限于司隶,但征辟范围却不限。有凉、并、幽、荆诸州,乃至其他各州出身的士子,只要人在司隶,心慕朝廷,符合征辟的条件,亦在征辟范畴之内。”
“如此甚好,”董卓放下了文书,“其他事情孤也不多问了,想来司徒亦有成算在心。就照此下发司隶校尉、各郡长吏施行罢!”
“喏!”王允躬身道,“臣为司隶的各州士子,谢太师成全之德。”
董卓颔首认下,继而感叹道:“天子颇为聪慧啊!”
此事乃天子首倡。他和王允,这会算是在替天子办事了。
十一岁不到,就能想出这等主意,让尚书台甘为效命。今后若是长大了,该是何等情形?
王允知道,东配殿的事必然瞒不住。这才把功劳、名声都归于董卓的成全,让天子的身影不会太过明显。
但听董卓的语气,似乎隐有忌惮?
他继续为天子开解道:“都是太师慧眼拥立之勋、蔡侍中用心教导之劳。”
“罢了罢了,”董卓挥了挥手,“孤已同意司徒所请,然则孤前日所请之事,司徒何时同意呢?”
他指的是为王允、董璜、董白、以及家中诸幼子请封之事。
王允当即躬身长揖:“此事,恕臣不能接受,并请太师收回成命!”
“嗯?”董卓轻哼一声,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臣何德何能,敢与先汉时的萧相国类比?敢受五千户食邑之厚封?”王允继续说道。
听王允如此说,董卓的神情算是好了一点:“司徒功劳如何,孤心中有数,前时也曾有言在先,何必这般谦辞?”
王允继续坚决推辞:“若太师执意如此,臣只好辞去朝廷职务,自请归家闲居。”
两人僵持了一阵,董卓有些不耐烦了,挥手向王允说道:“孤对司徒一片诚意,司徒果真要弃之如敝履?今日已是不早,司徒且回且思之!”
……,……
王允回到尚书台,尚书仆射士孙瑞尚未离去,迎上前来问道:“事情如何?”
“征辟郎官之事,已得太师认可。然而太师又催了请封之事,却是有些为难,”王允叹道,“太师脸色不好,我不能提董白请封县君之事,只能坚决推辞自己的封赏,以此阻扰那封文书。但僵持过后,他似乎已经失去了耐心。”
士孙瑞也知董卓性情,颇能感同身受:“与太师周旋,着实不易!子师公可谓用心良苦。”
“不过罢职归家而已!如今有太师秉政,直接支使九卿三台,也不缺我这尚书令,”王允略含怨气,甚至做好了心理准备,“若我离职,这征辟郎官的善政,还要君荣多担待些。”
“这是自然,何劳子师公交待?”士孙瑞当即应下,又别有深意的说道,“我等当以大事为重。若太师一定坚持,也不是不可以妥协,和光同尘而已……”
“否则让太师心怀芥蒂,觉得子师公独重自己的谦退名誉,为此宁愿阻扰他的家门尊荣,恐怕就不是罢职那么简单。”
“此事我心中有数,容后再谈。”王允又取了章程文书,准备离开尚书台。
士孙瑞略感诧异:“时间已是不早,子师公还要外出公干么?”
“去见见陛下,”王允扬起手上的文书,“陛下虽未亲政,终究是首倡之人。有了结果,理当回报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