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王司徒压力很大
- 刘协:待朕看看尔等的下场!
- 秋郢
- 2045字
- 2025-04-13 07:00:34
刘协自昭阳殿东廊返回,侍女阿蘋跟在他身后唠叨着:
“陛下啊!真不能再坐那个位置了!上次陛下差点被廊柱砸到,贵人吓得手足无措,至今仍有余惊!”
“此事无妨,”刘协摆手道,“廊柱已经换过新的,反而比其他未经替换的地方更加可靠些。”
“再者,朕对黄门令苗祀声称无事,宫中却似乎仍有闲言,说有廊柱袭朕。那朕就继续坐在那处廊柱下,让一众宫人看在眼中,闲言自会平息。”
阿蘋还想继续劝谏,忽然想到了什么,连忙止住了声音。
地震之中,有先汉时的旧廊柱裂开倒下,径直袭击天子。这事情传扬出去,那些擅长谶纬、祸福的术士,不知道会编排出什么说法来。
她跟随刘协回到后寝温室,正要遣人通传晚膳时,忽有宦者来报,说司徒、尚书令王允在东配殿外侯见。
刘协遂止住了她:“晚膳先不忙。王司徒这时候来见,必有要事,可先见过再说。”
由宦者引导着进入东配殿,见礼之后,王允取出征辟郎官的章程文书,由宦者呈上来请他过目。
刘协大致看了一下,问王允道:“太师已经看过了是么?”
“然也,”王允躬身答道,“老臣想着此事乃陛下首倡,故而前来回报。”
“司徒有心了。”刘协点了点头,又仔细看了一遍。
虽然还有些不合他的需求,但能够促进这件事,于他这未亲政的天子而言,已经是难得的成功。
等这样的事再多几件,他就提前有了一些话语权。到时王允有什么欠妥之处,他也具备了一点干预的能力。
包括这次新征的那些郎官,刘协也有一些想法,准备从中择取合适的人作为班底。
他笑着说道:“若是朕说有什么意见,司徒大概就为难了……且先这样罢。”
王允却不以为然,向刘协劝谏道:“陛下固然聪慧,然毕竟年幼,还需戒骄戒躁,随蔡侍中多加学习。朝政的事,自有太师、诸朝臣费心,必能处置妥帖。”
刘协略一思索,明白了王允的意思。
看来他这次的风头有点过了,或许引起了董卓的一点戒心?
他有点隐晦的看了看殿外,那里照例是两列执戟郎卫。其中的一人,似乎正是他确认过的董卓亲信。
于是他点了点头:“太师秉政,朕自然是放心的。”
“如此就好,”王允似乎动了一点感情,“老臣本欲长随陛下,助太师尽心辅佐。然太师施恩过重,所谓‘受非分之惠,将罹不测之灾’,老臣自认无力承受,归家或有时矣……惟请陛下善自珍重,不负太师援立之恩。”
“王司徒竟要弃职归家么!”刘协顿时大惊。
你不是还要行美人计的吗?不是还要联合吕布诛除董卓的吗?怎么能现在就撂了挑子?
王允没有回答,只是深深低下头去。
刘协看着他这模样,心中着实犯了嘀咕。
到底他是真的想辞职,还是只是说给自己听,或者说给门外的董卓亲信听?
想了想,他问王允道:“太师究竟给了什么恩惠,以至于让王司徒觉得到了非分的地步,居然担心引来不好的事情?”
“老臣心意已决,言之无益,”王允似乎不想多作解释,躬身说道,“如今天色已晚,不好多加打扰陛下,请容老臣先行告退。”
说完,他向着刘协的御案深深一揖,退步离开殿中。
刘协愣了片刻,还是没法确定他到底是何心思。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董卓必然给了他很大压力,让他心情极为沉重。
只是,你要么就完全不提,要么就把话说清楚好么?说一半留一半,留我在这摸不着头脑,很有意思?
刘协心里吐槽着,一晚上都没怎么睡好。
到了第二天,黄门侍郎钟繇送尚书台存档过来时,刘协叫住了他,少见的提出了要求:
“钟侍郎,烦请去尚书台问问,太师最近给了王司徒什么封赏?”
他知道以钟繇的能耐,肯定能帮他打听到消息。
果然,没过一会儿,钟繇就回来禀报道:“太师欲依先汉时萧相国故事,以镇抚百姓、不绝粮道之功,予司徒以五千户食邑之厚封。”
“仅仅只是这个么?”刘协顿感疑惑,“如此封赏,司徒完全当得!”
他觉得任何一个朝臣,看到王允这两年努力经营三辅、尽心维持朝局的功勋,都不会对这封赏有什么异议。
“司徒自是当得,”钟繇继续解释道,“但和这封赏一起的,还有给董璜、太师诸幼子的乡侯、亭侯之赏,还有……还有给太师孙女董白的县君之赏!”
“原来如此!”刘协恍然大悟,知道了问题是出在哪个地方。
给幼子的乡侯、亭侯之赏倒也罢了,孝明皇帝、孝章皇帝之时,对宗室诸王特别慷慨,封幼子为侯的事情时有发生。
例如东平王苍,就曾经一次性从兄长孝明皇帝那收到十九枚列侯之印,让他家的孩子们每人带上一个。
董卓虽然不是宗室诸王,可他如今的权势地位,又哪是宗室诸王比得了的呢?
只是这给孙女的县君之封,实在是过于离谱……
刘协听蔡邕讲过一些前代故事。得封县君的,一般为皇后的母亲。
如和熹邓皇后的母亲新野君、安思阎皇后的母亲荥阳君、顺烈梁皇后的母亲开封君、孝桓邓皇后的母亲昆阳君、灵思何皇后的母亲舞阳君等。
又有孝安皇帝乳母王圣,为野王君;孝桓皇帝乳母赵娆,为平氏君。此二人皆是因荷宠擅权受封,已在制度之外,但好歹也占了个“母”字,于天子有一番抚育之恩。
董卓掌权之后,请封其母为池阳君。朝廷以其身为摄政,捏着鼻子予以认可,没敢援引王莽母亲功显君的先例;
现在他居然变本加厉,请封孙女为渭阳君!
朝廷要真是认下来,那该怎么援引制度?诏令怎么写才能符合经义?怎么才能合理解释、并让天下人信服?
到时候,天下人只会认为:这个朝廷,就是个草台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