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锋语者
  • 季锋
  • 3817字
  • 2025-02-24 15:59:09

打好“素描”基础 提高作文水平

习作,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非常头疼的话题,考试时总是成为学生担心失分的项目,不少学生也是知道要写什么的,就是在写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文笔总是不能很好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清楚,从而导致文章出现记流水账、描写得不够具体等状况。

《课程标准》2011 版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面对《课程标准》高屋建瓴的描述,目前整体的习作教学情况却令人堪忧。由于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教学思维的定势化,作文教学无本可依,无章可循,盲目性、随意性很大,所以作文教学效果不好,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述能力比较弱。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建构的基础阶段,除了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之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能力,习作能力便是其中的一种。无论是学习、工作或者其他带有技术专业的能力都需要进行专题的训练和指导,要为学生创造“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契机。在此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习作需要出发展开了“素描作文”的课题研究。

一、引子

新接手一个班级,我上的第一节课就是看图写话课,我让一群五年级的学生去完成一则看图写话训练。当作文交上来后,我大吃一惊,能够看懂图意,把事情记录清楚的学生不超过5 个,大部分的孩子竟然连图意都表达不清楚,更别说想象了,这群五年级孩子的观察能力实在令人瞠目结舌。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吕叔湘先生对语文教学的质疑,也联想到了叶开先生对“语文教学”问题的深入阐述。我和我的孩子们陷入了思考。

有一次浏览教学杂志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一段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指导学生习作的介绍:当时契诃夫的写作能力名闻遐迩,于是有一些贵族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契老师的门下,让他去指导孩子们写文章。推辞不过,契诃夫勉强答应了。第一天,他把这群孩子带到旷野上,然后让这些孩子对着一堵白墙,然后大手一挥“写吧”。第二天,又把这些孩子带到闹市,对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大手一挥“写吧”。第三天、第四天……直到数月以后,这些孩子的作文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样没有指导的“素描作文”真的能给学生的习作水平带来积极的影响吗?

《课程标准》提出:“我们习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反而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写作时间,甚至增加了学生表达的难度,让一些无形的枷锁禁锢在了学生的笔头上。其实对于学生而言,把眼前最基本的事物观察好、写好,就是为他们的作文素养打下了一个良好的习作基础,至于技巧、方法,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结合语文课堂上对学法、写法的教学,从而不断得到发展。因此,我开展了一项以“素描作文”为主题的研究,同时坚定了我要以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为实验目的的决心。

二、策略

“素描作文”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是一次带有“复古味道”的习作训练模式,要想让学生写出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并显的作文,首先老师需要为学生们提供“可素描”的事物。同时在拟定作文的题目时,要设计出富有创新精神的作文题目、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思路。为了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我采取了以下几种策略:

1. 静物素描打基础

这是“素描作文”的起步阶段。我首先从学生们非常熟悉的东西入手开展习作训练工作。如组织学生写大家每天都能见到、用到的黑板,组织学生去写放在教师讲台上的卡通粉笔盒;组织学生去写教室里新一期的黑板报;组织学生去写自己的书包和笔袋……通过对这些学生熟悉的事物的样子、大小、色彩、功能等方面的描写来促进学生状物语言的积累和把握,从而为下一步作文训练打下基础。

紧接着,我又从自己的家里,别的老师那里,或者是学生自己带来一些能够激发学生习作热情的东西来写。有的学生带来了家里的玩具;有的同学带来了自家养的动物;我还把一个学生的小自行车搬上了讲台,邀请一位同学将他们的“腊肠狗”天天带到学校来,坚持了两个星期,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习作的训练。这些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素描”范围也变得广泛,对于学生的练笔是非常有帮助的。

2. 看图想象提能力

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看图写话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学生习作基础能力的方式。由于我的习作实验生都是一些学习能力、习作水平比较一般的学生,所以,他们的想象力在作文考试中常常显得比较薄弱,于是,我又组织孩子们开展了多次“看图写话”专题训练。我找来了《父与子漫画集》《漫画世界》等书刊,带着孩子一起训练。

首先从单幅图的看图说话开始,随后提升为单幅图的看图写话,再进行四幅图、六幅图……看图写话让学生在把握图画表面意思的同时,对于图画没有表现出来的部分进行想象,比如说人物在“图前”“图后”可能表现出来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通过“看图写话”专题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现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后来的课堂常规习作训练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 外出写生促兴趣

训练了一段时间的“静物”,对于参与课题实验的学生就要增加难度了。于是我便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了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外出参观、游览、开展活动等。并且结合学校的《跟着教材去旅行》的校本课程进行了一系列参观、游览、访问等活动。南京地质博物馆、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云锦研究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渡江纪念馆等地都留下了同学们的足迹,而文章的创作也随着外出写生的兴趣增加而提高。

4. 体验作文显成效

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所以真正参与一些实践活动的机会确实不多,也难怪他们写不出带有体验性质的好文章来。于是,我结合语文教学综合性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们创设开展“体验活动”的机会。“月饼品鉴会”“饺子课”“头脑风暴”“辩论赛”“写春联”……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的习作素材一下子多了起来。我还邀请其他课程的老师,尤其是科学老师到我们班上实验作文,《硬币为什么会浮起来?》《筷子神力》《火烧孙悟空》等实验作文,让学生在关注事件描述的同时,也了解一些科学小常识,丰富他们的感悟和体验。不难发现,学生们对写作文更感兴趣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组织学生开展“汉字小医生”的活动。孩子们把自己如何在社区里寻找“不规范字”的过程写得非常具体、生动,有一篇还发表在《金陵晚报》上。

5. 抢抓镜头养习惯

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此,我常常会抓住一些瞬间的镜头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比如说学校的海棠花、广玉兰绽放的时候,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品味、欣赏;当学校的校工在雨天打扫卫生时戴着一顶有趣的小帽子时,我会拍下来,给学生描写;当一只调皮的蜜蜂飞进教室的时候,我会停下语文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抢抓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当我在报纸或者网络上看到一张富有情趣的照片的时候,我会把它制作成课件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这些都成为组织学生进行“素描训练”的宝贵契机,也正是通过这瞬间的灵感,让学生感受到作文中还有这么多的东西可以“素描”,可以创作。与此同时,也逐渐养成了学生们主动关注生活,积累习作素材的好习惯。

三、成效

开展“素描作文”实验已经近一年的时间了,无论是教师或者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具体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 教师的变化

开展“素描作文”的专题研究,第一个受益者就是教师。教师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是组织者、策划者、研究者、指导者,当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该课题后,教师通过阅读文献、寻找方案、具体操作等途径,对于习作教学规律、孩子的习作现状、相关策略的运用,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和选择。通过专题研究,个人的指导水平得到了提高。无论是对语文教学、习作教学的内在把握,还是对学生习作水平深入的了解,这些都为自己将来的语文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更关键的是老师的理念得到了更新和转变。

同时,教师也逐渐具备了开发、构建“创新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能力。围绕习作,教师能够根据需要从各个年段设计不同层面的课程来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形成教学评价,从而全面、综合地发挥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 学生的变化

在课题研究的一年时间里,每个星期参与实验的学生至少要进行两次的“素描习作课”,有个别的学生会练习到更多,虽然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存在“反复”的现象,但是总体来说,学生的习作水平在提高,尤其是整体的习作水平和刚刚接班的时候,有比较明显的进步。

目前,在给定一个事物的前提下,实验班上的大多数学生能够围绕它的外观、功能、特点写出一篇“合格”的作文,部分学生能写出比较优秀的作文。目前,90% 的实验生对于习作的兴趣随着自己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增加,几乎人人都希望能够成为“作业改革试点”中的一员。如果是事件性质的内容,学生们也能文通字顺地记叙事情发生的过程,同时逐渐学会了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共同付出和努力,目前参与实验的学生中,已经有14 人次的作文发表在《金陵晚报》《晨报》《南京日报》《乐学记者报》。课堂上,孩子们的表达和与授课者的互动也体现了孩子们内在素养的进步和发展,这与“素描习作”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

“素描习作”是一种由课题引领转化而来的尝试,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作为教师需要思考的不是我们教孩子去写作文,而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以生为本”的天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和把握,逐渐寻找到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素描习作,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