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历史性的抉择

2006年,《明朝那些事儿》首次在网络上发布,当时国内网民数量约为一亿。虽然2001年时网民仅有2600多万,但人数少并不意味着影响力小。

彼时,活跃在互联网上的用户多为大学生群体,尤其是在清北等高校的BBS论坛上,学术氛围浓厚,讨论热烈。

汤华除了写作外,其余时间主要在学习这个年代的软件开发环境。至于学校的课程?别开玩笑了,有“小默同学”在身边,他还有必要去课堂上听历史课吗?更何况,他到清华可不是为了读书那么简单。

汤华这次没有使用笔名,而是在简介中直接亮出了自己“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和“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身份。

虽然显得有些招摇,但这无疑能利用他的知名度缩短宣传周期。“历史可以更好看!”这是他在多个论坛板块打广告时的口号,他还主动邀请读者提出意见。然而,频繁的自我宣传很快引来了版主的警告,不过还是让不少网友在看过他的文章后自发帮他传播,对他和作品的评价迅速两极分化。

阅读历史是有门槛的,大多数人对历史的认知仅限于教科书,还有一部分通过报纸、杂志、小说和影视作品了解。这年代即便是正式出版的历史通俗读物,也往往显得刻板无趣,难以吸引普通读者。

汤华的《明朝那些事儿》则完全不同,它面向普通读者,是一本轻松易懂的历史入门读物。他用后现代的语言讲述故事,以现代价值观分析人物与事件,并加入大量想象和推测(如对话和心理活动)来增强代入感。

这种写法的好处显而易见:可读性强、趣味性高,但对于有一定历史基础的读者来说,内容可能显得浅显,缺乏新意。尽管批评声不断,但大多还是善意的,毕竟汤华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的主张——“历史可以更好看”。如果历史不够有趣,又如何能让更多人接受呢?

写历史不同于写网文,汤华的更新频率并不高,通常一周一章,有时甚至两周才更新一次。不过,他计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关于朱元璋的部分。而在不写小说的时候,他将精力投入到技术论坛,熟悉当时的互联网软硬件知识,尝试开发一款小软件,以此作为跳板实现转系的目标。他的目标是进入计算机系寻找技术合作伙伴,也就是所谓的“挖人”。

在这个时代,能够快速合法积累财富的行业并不多,互联网和金融无疑是两条最大的正道。作为一名AI算法工程师,汤华曾因DeepSeek背后的幻方量化而专门研究过金融经济领域,但由于工作繁忙,他并未深入涉足这一行。更何况,他的主业是文娱影视,“小默同学”的存在让他很难找到合适的理由跳槽到金融行业。复兴华夏文化需要资金支持,但有钱并不等于事情就能成功。

时间很快来到了12月,《明朝那些事儿》在天涯论坛的点击量突破了100万次,回复超过一万条,震惊了整个网络。

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质疑数据的真实性,有人嘲讽这本书缺乏学术价值,认为其不配取得这样的成绩,还有人对汤华本人展开攻击,认为他根本没有能力写出这样的作品。从书的内容到作者的人品,各种争论愈演愈烈,最终上升到人身攻击。面对混乱的局面,版主不得不开始删帖封号。

汤华对此似乎后知后觉,倒不是他完全没看到这些评论,而是经历了后来互联网上的大风大浪后,他已经习惯性地过滤掉一些杂音,很少把针对自己和作品的质疑放在心上。

就在这时候,一件大事发生了——东大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这列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列车如同开启了加速引擎,将以无畏的勇气和魄力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障碍。

重生一年半以来,国内外发生了许多事情,有让他振奋的,更多的是有一种无力感。哪怕经过长期大量努力,东大加入世贸组织了,大家都明白利大于弊,但各行各业也都有自己的担忧,害怕受到国外企业和文化的冲击,害怕竞争不过对手。

这些顾虑并非毫无道理,开放的市场必然伴随着激烈的竞争,但归根结底,市场竞争的核心仍然是人才的较量,逃避和恐惧毫无意义。

看着网上各种新闻,汤华对比20年后的中国,内心激动不已。他写下了一篇文章发表在论坛上《历史性的抉择,未来的方向》:“今天,没有人能完全预料到未来会有多艰难,也没有人能准确预知我们会取得怎样的成就。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迎来光明的未来。”

文章中,汤华提到了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建议扶持新兴产业,打造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特别是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行业,重点扶持最核心的半导体晶圆制造。

他还强调了新能源、汽车、大飞机、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展潜力。最后,他总结了几点信念:“坚持开放,拥抱变化;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相信自己,超越极限。”“每一次选择,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每一次努力,都在为梦想铺路。”

这篇文章虽然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但在天涯和水木论坛却几乎没有激起任何波澜。毕竟,一个学历史的学生谈论经济和科技,难免让人觉得不专业。

汤华并没有因此气馁,他原本也不是为了收获赞誉,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令人意外的是,写完这篇文章让他的能力突破到了Lv.6“视角创新级”,距离下一级“Lv.7专业创作级”仿佛只有一步之遥。

以汤华的知名度,不可能真的无人理会,主要还是在质疑,看到这些声音占了多数,汤华难免回应了几句:“今天会成为明天的历史!历史教会我们如何从过去中汲取智慧,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同时为未来提供启示。”

几天后,历史系一位四十多岁的教授陆林森将汤华叫到了办公室,首先表扬了他一句:“你对历史的看法很好!”

汤华谦虚地回答:“这是学校老师教得好。”

陆教授笑着说道:“哈哈,年轻人没必要讲这么多官话套话。”

汤华更加谨慎:“是,是,我下次注意。”

陆教授似乎没有别的目的,和他聊了聊生活和学习情况。然后提到《明朝那些事儿》:“你们大一还没涉及到明史吧?你为什么会选择明朝?”

汤华答道:“当时有编辑找我约稿,想让我出书。我想了很久,觉得明朝很特殊,其官僚体系到现在仍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