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西走廊水资源供需矛盾与社会控制研究(1368—1949)
- 魏静
- 2289字
- 2025-04-28 12:48:31
前言
水利社会史是区域社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以水利为切入点来研究某个地区的历史发展特点是较有意义的尝试。这种研究一般要有一些理论视野,可以借鉴历史文化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理论,也就是说要将研究史料放到特定的理论框架中。水利社会史是通过水利看社会,而社会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变化的,将研究置于某种理论框架下,有助于使自己的研究更为贴近历史的全貌。为什么要选“水利”作为切入点,因为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小农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水利事业,可以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家赋税的基础,无论是旱作农业区还是灌溉农业区,都离不开“水”。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包括用水在内的水利活动是重要的经济社会活动,了解和研究水利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区域社会的发展脉络,了解国家与社会是如何通过水利互动的,从而对传统社会的治理有新的认识。
本书将河西走廊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河西走廊和其他类型的农业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河西走廊气候干旱,雨水稀少,属于内陆河流域,戈壁荒漠分布区域较广,沙漠化严重。农业形式表现为少量的宜农宜牧的绿洲农业,绿洲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这里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祁连山冰雪融水,因此祁连山冰雪融水是河西走廊生产生活的命脉。研究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水利活动,一定要对祁连山本身及其对河西走廊的意义有深刻的了解,这是区分与其他类型水利社会不同特点的关键。研究河西走廊有利于开拓水利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丰富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内容。其次,河西走廊的农业主要取决于灌溉,历史时期由于不能较好地利用水资源,如落后的灌溉方式、渠道布置不合理、水利设施破坏、沙漠化严重等导致水资源浪费巨大。加之,人口、垦地的不断增加与扩大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致使用水紧张的现象成为常态,水利纠纷众多,并留下大量的史料,通过对这些纠纷的研究,有助于把握国家在社会治理上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最后,从灌溉分水的特点来讲,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在水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人们通过精打细算的方式制定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看起来较为公平合理的使用模式,将有限的水资源尽最大可能地平均分配,这种民间规则由于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确保赋税,因而受到历代政府的认可和推崇,一些分水规则直到今天还在延续着。因此,研究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分水制度对当今如何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以及如何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无借鉴意义。
本书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传统的民间分水制度是建立在均平的原则上,正是这种相对公平的、能够兼顾各方利益的分水制度在基层社会秩序的维护上发挥着核心的作用,也正是这种公平合理的制度才受到历代政府和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具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进而成为处理社会矛盾的准则。
第二,民间水利管理制度有利于节水灌溉和社会自我纠错机制的实现。然而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局面下,由于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有限干预,使得“渠册”“水簿”等小范围的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各方的利益诉求,在国家职能缺位的情况下,社会秩序的失范也就难以避免。
第三,由于民间水利规约的普遍被认同,即便在其已经不能应对新的社会矛盾的情形下,依然被政府和民众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良方。民国时期,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水利社会的干预和控制,但依然没有能力扭转河西走廊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状况,传统制度依旧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控制作用。
本书的意义与价值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选题。本研究属水利社会史研究范畴,主要对明清以来河西走廊的水资源状况、水资源短缺引发的社会矛盾以及相对应的社会控制机制进行深入探讨。这个选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通过对历史时期水资源社会问题的分析梳理,一方面可以较为全面客观地分析探讨当时的社会矛盾、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控制机制;另一方面,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关怀,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以期对今天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是研究内容。本研究具有长时段和整体性的特点,长时段的研究有助于把握历史发展演变的内在脉络,而整体性有助于全方面和立体化地展示当时社会面貌。
三是研究方法。史学研究主要在于建构史料,也即通常所说的文献法。本书也是以此为基础,但在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主要表现为通过田野考察,对河西内陆河流域绿洲灌溉区进行选点考察,在田野中感受历史文献与现实社会的交融,并对相关口述史料、庙宇碑刻、民间传说等进行搜集。另外,本书也运用多学科交叉法,综合运用历史学、水利学、历史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知识,较为完整地阐释和把握研究内容,力求使研究接近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四是学术价值方面。当前关于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的研究相对华南和山陕地区来讲,还显得较为薄弱。从学术路径上看,还没有实现研究范式的转变。从研究方法上看,还较为单一,缺乏多学科知识和理论的运用。从研究成果的创新和理论的建树看,还不能和华南地区“宗族与国家关系”理论的提出以及山陕地区“水利社会”理论的开创相提并论。本书力求通过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的研究为区域社会史研究提供西部干旱区的典型个案。
五是从现实关怀上看。河西走廊今天依然存在严重的用水矛盾,所不同的是矛盾的主体发生了改变,从传统农业社会中不同的水利群体演变为今天的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研究历史时期的水资源社会问题,揭示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社会运行、社会秩序以及社会控制,对于今天处理各类用水纠纷,优化水资源社会配置、维护和谐社会秩序、汲取传统分水制度的合理之处、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将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