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朝鲜文学

由于朝鲜北部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范畴,所以它的文学受到特别的优待,授课时间为8课时,占整个东方文学授课时间的五分之一弱。这种安排显然超出了它应有的地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朝鲜南部的韩国文学则根本没有提及。这种安排当然是不合理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时几乎找不到韩国文学的任何资料;另一方面则显然是由政治方面的分歧和对立造成的,即当时中国和韩国没有外交关系,甚至一度处于敌对状态。

在朝鲜文学里,《东方文学教学大纲》一开始就指出:“中朝两国人民的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朝鲜文学是有高度的思想性、战斗性并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分。学习朝鲜无产阶级文学的意义。”[1]这段话是朝鲜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在今天看来,第一句话“中朝两国人民的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主要是从政治着眼的,与文学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不是很必要的;第二、第三句话“朝鲜文学是有高度的思想性、战斗性并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分。学习朝鲜无产阶级文学的意义”,将朝鲜文学限制在社会主义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范围之内,这种说法并不全面,也不妥当。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当具体论述朝鲜文学时,《大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朝鲜文学的优秀传统”,《大纲》写道:

古代的神话传说和诗歌。“训民正音”(民族文字)的创造对朝鲜文学发展的意义。壬辰、丙子两乱前后的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诗歌和小说。先进的实学思想家和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朴燕岩的创作。

从口头创作发展起来的优秀古典小说。《春香传》是暴露李朝封建官僚统治和反映反对这种统治的人民意志的作品。春香——优美的英勇的朝鲜妇女的典型。《春香传》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2]

这两段是古代文学部分,概括地提出了几个要点,内容基本正确;但总共只有短短七行字(原文,下同),约占朝鲜文学全文的十二分之一,从古今文学比例上来看,显然偏少。例如《春香传》,在以后编写的东方文学史上一直被作为重点作品之一,而在这里却只有两句话。

第二部分是“现代朝鲜文学概述”,论述的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约半个多世纪朝鲜现代文学发展的过程。其中,又分为解放前(1945年以前)和解放后(1945年以后)两部分。

关于解放前部分,《大纲》写道:

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吞并。十月革命对朝鲜文学的影响。“三一”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意义。朝鲜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新倾向派文学(崔曙海、赵明熙、李箕永等的作品)。对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工人运动的发展。朝鲜共产党的建立。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同盟(卡普)的结成使朝鲜文学步入新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对进步文学的迫害,革命文学的坚决斗争。[3]

这一段概括地提出了几个要点,内容基本正确;但也存在一定的欠缺,即主要着眼于无产阶级文学,对于无产阶级文学以外的文学只用了一句话——“对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这样处理显然有过分简单化之嫌,将所有“资产阶级文学”都放在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对立面,忽视了这个时期文学的复杂情况,忽视了无产阶级文学以外其他进步文学的成就。

关于解放后部分,《大纲》写道:

解放后和平建设时期新的历史情况。北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的成立。作家积极参加民主建设的斗争。创作题材的多样化(李箕永的《土地》、李北鸣的《劳动一家》、韩雪野的《血路》和《兄妹》、赵基天的《白头山》和《抗战的丽水》等)。

祖国解放战争中作家为保卫祖国而投入战斗。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的结成。劳动党和金日成元帅对文艺工作的指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是当时文学的中心主题(韩雪野的《狼》、黄健的《燃烧的岛》、宋影的《江华岛》、任顺德的《赵玉姬》等)。

战后的历史情况。全国作家艺术家大会和第二次作家大会的意义。无产阶级文学在反对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上的战斗作用。作家为响应党的号召而深入生活。创作的繁荣。战后文学反映祖国繁荣发展、创造新生活的劳动和斗争的主题(边熙根的《辉煌的展望》、俞恒林的《工会小组长》等),描写解放战争、反对侵略、歌颂中朝友谊、叙述光荣历史传统的主题(韩雪野的《大同江》、李箕永的《图们江》、李灿的《火焰》、宋影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也可以看见白头山》等)。

目前朝鲜文学正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道路前进。[4]

这四段论述的时间跨度较小,文字却较长,共有16行,比较详细地列举了朝鲜半岛北部,即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文学的业绩,内容基本正确;但是其中一些提法显示出当时的时代特点,现在看来未必完全妥当。此外,作为文学史来说还不免有偏颇之嫌,因为其中只字未提同时期朝鲜半岛南部,即韩国文学的业绩。

第三部分是“作家作品分析”。这里选了三位作家,即赵基天、李箕永和韩雪野,每位作家所用的文字都比较多,几乎达到《大纲》里东方文学作家的最高限度。

关于赵基天,《大纲》写道:

最优秀的爱国诗人,卫国战争的烈士。因家贫,举家流亡到苏联西伯利亚。青少年时代在苏联的生活。1945年回国开始写作。反映各历史阶段的主题:歌颂朝苏友好的主题(《我们的路》);歌颂建设和人民幸福生活的主题(《生之歌》、《豆满江》);歌颂金日成将军的主题(《白头山》);歌颂卫国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的主题(《朝鲜在战斗》等)。

《白头山》是一部优美动人的长篇叙事诗。它的基本主题及所反映的时代。对金日成将军领导的抗日游击队英勇斗争的热情歌颂,对朝鲜人民热爱领袖感情的深刻反映。金日成将军的形象。花粉和哲镐的形象。长诗的艺术特点:结构的特色,序诗和尾声把长诗提到民族史诗的高度。恰当的比喻与对祖国山河描绘的和谐结合,使长诗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诗人贯穿全篇的直接抒情加强了长诗的感人力量。长诗对朝鲜叙事诗发展的意义。[5]

关于李箕永,《大纲》写道:

李箕永是朝鲜无产阶级文学创始人之一,是“卡普”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在奠定朝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作用。早年流浪生活。“三一”运动对他的影响。在日本接触进步的俄罗斯文学。

早期创作的特点。

《故乡》是“卡普”时期文学的纪念碑。对1920至1930年代朝鲜社会现实情况的广泛描写;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及地主的剥削本质,歌颂工农群众的成长及其反帝反封建斗争。金喜俊——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农村新型青年的形象。艺术特点:细腻、具体的描写;结构、语言的特色。《故乡》的创作意义。

《土地》反映土改后朝鲜农村新面貌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郭岩——新型农民的形象。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看《土地》和《故乡》的联系。

战后的长篇小说《图们江》。[6]

关于韩雪野,《大纲》写道:

韩雪野是朝鲜当代著名的老作家,杰出的批评家和社会活动家,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早年的生活和创作活动。参与组织和创立“卡普”。

“卡普”时期的文学活动和创作:对资产阶级反动文学进行斗争。《过渡期》描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农村的破产、阶级分化、农民转化为工人的过程。《摔跤》描写工农群众阶级意识的成长及其有组织的斗争,表现了工农联盟的思想。这两部作品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作者创作视野的扩大,对中国革命的关心。

解放前和民主建设时期的创作和文学活动。

祖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创作。中篇小说《狼》对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所犯罪行的揭露。三部曲《大同江》是反映战争时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对朝鲜人民英勇斗争的热情歌颂,对侵略者的无情揭露。占顺——工人阶级先进妇女的典型。其他人物形象。作品的艺术特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小说中的反映。

战后时期的优秀历史小说《历史》和《雪峰山》。

他的论文《关于革命文学的典范性文件》,为在朝鲜文学界彻底清除资产阶级思想余毒而斗争。[7]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编写者是很重视这三位作家的,对他们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都进行了相当详细的介绍,而且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可以说是作为重点作家看待的。如今看来,作为朝鲜现代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作家来说,他们当然是有资格的;但是从整个东方文学或者从整个世界文学来说,他们的成就和地位显然不应该如此突出,这样安排多少有些名不副实。

注释

[1]《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54页。

[2]《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54页。

[3]《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54页。

[4]《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54—55页。

[5]《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55页。

[6]《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56页。

[7]《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56—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