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东方文学的“绪言”

其次,我们需要研究的是这份教学大纲中东方文学部分的指导思想。对于东方文学来说,这个指导思想无疑是更加具体的,更加实际的,更加重要的。那么,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我们由它前面的“绪言”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这个“绪言”共有四点,以下分别予以论述。

第一点,原文如下:

东方是世界革命和反殖民主义斗争的基地。列宁论“落后的欧洲与先进的亚洲”。毛主席、周总理论亚洲革命力量的不可征服。东方各国人民的共同命运与遭遇。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东方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东方各国反殖民主义斗争的深远影响。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高速度发展与空前繁荣。东方的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主要的发源地。东方各国社会主义文学与进步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批判以西欧资产阶级文学代替世界文学、抹杀东方进步文学的资产阶级观点。[1]

这一段讲的是东方文学的重要性。其中,指出“东方的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主要的发源地。东方各国社会主义文学与进步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等语是正确的,提出“批判以西欧资产阶级文学代替世界文学、抹杀东方进步文学的资产阶级观点”等语是基本正确的;但是,其他的话语(如“东方是世界革命和反殖民主义斗争的基地。列宁论‘落后的欧洲与先进的亚洲’。毛主席、周总理论亚洲革命力量的不可征服。东方各国人民的共同命运与遭遇。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东方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东方各国反殖民主义斗争的深远影响。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高速度发展与空前繁荣”等)都是从政治的角度论述问题的,不是从文学的角度论述问题的,这说明当时的编写者对东方文学的重要性还没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二点,原文如下:

东方各国人民从古就有着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历史。印度古代文化在东方各国文化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中国古代文化对亚洲各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如日本、朝鲜、越南)。阿拉伯古代文化在西欧文化发展上占重要地位。东方古代文化——世界文化的宝库对世界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俄罗斯文学、苏联文学是东方各国进步文学的光辉榜样。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东方各国进步文学发展的指导意义。东方各国进步文学的相互影响,进步作家在保卫和平、反对殖民主义斗争中的并肩作战。[2]

这一段讲的是东方各国文化、文学的交流和影响,基本思想和内容是正确的。其中,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指出印度、中国和阿拉伯古代文化对东方各国的影响,这已经涉及东方三大文化体系对东方各国的影响问题,只不过观点还不够明确,更没有深入进行论证;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阿拉伯文化的影响首先是在东方,其次才是在西方。

第三点,原文如下:

东方文学是世界文学中最有思想性、战斗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学的一部分。共产党的领导是东方各国进步文学繁荣与发展的基础。无产阶级文学是现代东方进步文学的核心。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是东方文学光辉的战斗传统。继承民间文学的宝藏是东方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东方文学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与气派。

社会主义国家(朝鲜、蒙古、越南)的文学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世界和平的强有力的武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学的主要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是文学发展与繁荣的基本保证。

印度、阿拉伯的文学有着自己丰富悠久的文化传统。反对殖民主义是现代进步作家创作的中心主题。

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在日本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学习东方文学对建设我们的祖国,丰富我们的文化,提高我们社会主义觉悟的重要意义。[3]

这一段讲的是东方文学的特点,并对东方各国文学进行分类。关于特点,虽然指出几点(如“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是东方文学光辉的战斗传统。继承民间文学的宝藏是东方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东方文学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与气派”等),但是不能形成体系,给人以支离破碎之感。另外,其中有些提法给人以绝对化的感觉,未必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如“共产党的领导是东方各国进步文学繁荣与发展的基础。无产阶级文学是现代东方进步文学的核心”等语,只适用于一部分国家的一部分时期,而不适用于其他国家和其他时期。关于分类,将东方文学分为“社会主义国家文学”、“民族独立国家文学”和“资本主义国家及半殖民地国家文学”三类,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今天看来是不妥当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文中详细讨论。

第四点,原文如下:

1.东方文学的讲授重点是现代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

2.为了讲授方便,分三个部分讲授: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朝鲜、越南、蒙古);二是民族独立国家的文学(印度、阿拉伯);三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学(日本、土耳其)。

3.教学方法要贯彻结合实际(中国实际、学生思想实际)的原则。课堂讨论暂定为一次,以无产阶级文学为讨论对象。[4]

这一段讲的是东方文学的教学方法。在今天看来,其中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第一条——“东方文学的讲授重点是现代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这一条在本《大纲》以下的一些章节中确实贯彻实行了。但据我的回忆,在后来的实际教学中,这一条只在最初阶段起过作用,之后很快就被无形中取消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这样安排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根本行不通的。只要深入了解一下就不难发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朝鲜、越南和蒙古都不是东方的文学大国,朝鲜、越南和蒙古的文学都不是东方文学的主要内容,都不能作为东方文学课程的重点讲授对象。同样的道理,无产阶级文学也不可能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最后,这个“绪言”所附的“参考资料”如下:

列宁:《论亚洲是世界风暴的新源泉》、《亚洲的觉醒》、《落后的欧洲与先进的亚洲》、《论东方各族人民底觉醒》;

斯大林:《十月革命与民族问题·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论十月革命与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毛主席:《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会议上的讲话》、《毛主席会见我国留苏学生》;

周总理:《在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楚图南:《对外文化友好活动又有显著进展》;

茅盾:《关于文化交流问题的发言》。[5]

其中,除了最后两篇是谈文化交流的以外,其余几篇都是纯粹政治性的文章。这说明当时的确没有比较全面论述东方文学的文章。

注释

[1]《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52页。

[2]《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52页。

[3]《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52—53页。

[4]《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53页。

[5]《外国文学教学大纲(初稿)》,第53—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