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
- 纪燕
- 12字
- 2025-04-22 17:22:36
第二节 国外求学和奋进之路
一 在英国的日子
在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了一个学期之后,刘若愚获得了英国文化协会的国会奖学金,因此在1949年他远渡重洋到英国进一步深造,他所去的学校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并在伯特伦·L.约瑟夫(Bertram L.Joseph)教授的门下学习,在其指导下撰写有关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18] 研究的硕士论文。在约瑟夫的帮助和安排下,刘若愚得以去牛津大学沃德姆学院寻求名教授鲍勒(Maurice Bowra)[19] 的指导和点拨,但是约瑟夫对这一安排的要求是刘若愚必须把以后完成的论文提交给布里斯托大学,而不是牛津大学。牛津大学沃德姆学院的鲍勒教授自身就是从事比较诗学研究的名家,他鼓励刘若愚从事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刘若愚就是在鲍勒教授的直接指引下走向跨文化和中西比较的研究之路,也是在此时奠定了他以后所走的学术道路。
刘若愚到达英国之后,非常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他一头扎进牛津大学的包氏图书馆(Bodleian Liberary),广泛涉猎有关马洛所生活的15、16世纪的历史、文学、政治、哲学,甚至包括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书籍,这些方面的书籍很多都是已经绝版的传世孤本或珍本。刘若愚通过对这些书籍的深入阅读而慢慢有所领悟,因而形成了对英国伊丽莎白时代前后的文学领域以及思想境界的独到理解,在约瑟夫和鲍勒两位教授的教导下,他写出了一篇《伊丽莎白时代与元代戏剧之比较》(Elizabethan and Yuan)学术论文,后来这篇文章在伦敦以小册子的形式出版。[20] 在这篇初露锋芒的文章里面,刘若愚认为研究戏剧的基础必须是充分重视文学和思想背景,因而在他的论文中时时体现出对中西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和思想背景的分析。刘若愚在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也得出英国的伊丽莎白时代和中国的元代在思想和文学观念上有很多地方是相似、接近或是相通这样一个学术观点。例如刘若愚指出英国伊丽莎白时代人们相信万物有灵,这就与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相接近;而英国彼时也要求人们遵守“尊卑有序、各安其位”的道德伦理观念,这与中国的“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尊卑思想相同;还有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们认为宇宙是由火、气、水、土四种元素构成的,而这一点与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说颇为相似,如此等等。在文学层面上他也分析了包括文学技巧、文学观念、研究文学方法、在戏剧中运用诗句、比喻等手法、戏剧形式结构等方面,得出了两者的相同或不同之处。[21]
此后刘若愚又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关于同一主题又写过三篇论文并发表了出来,即《伊丽莎白时代与元代某些戏剧程式的简要比较》《风月锦囊:一个西班牙王室图书馆保存的元代和明代剧本》和《伊丽莎白时代戏剧之思想与文学背景》。这都是刘若愚在自身知识积累的前提下,运用中西文化比较的研究方法,并凭借对学术的执着追求而形成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见解,其成绩可见一斑。此外他还发表了一些英译的中国古代诗歌以及关于莎士比亚的笔记,并撰写完毕关于马洛的硕士论文,于1952年顺利获得英国布里斯托大学颁发的硕士学位。[22]
刘若愚在他正式获得硕士学位的前一年也就是1951年就已经应聘在英国的伦敦大学东方学院、非洲学院讲授中文,故而在他硕士毕业之后也就选择留在英国继续从事他喜爱的学术研究。从1951年到1956年刘若愚在伦敦大学一共待了五年,在这五年的时间里,他阅读了大量的诗歌以及英文版的文学书籍,其中包括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23] 所著的大部分小说。另外刘若愚还发表了一些自己用白话文和古汉语所写的诗歌,但更多的还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作品。刘若愚的诗歌集《忘忧诗草》中就保留了他早年在国外所写的作品,现在仅举一例试看:
春江花月夜(梦中作)
春江傍水散幽香,春水迢迢泛月光;花香月色流不尽,春夜春江两无央。
无央春夜梦偏多,梦到蟾宫景若何?裴航捣碎云英药,妒杀素衣老姮娥。
梦醒江头月尚明,江畔无人花影横;一壶自斟还自醉,醉中起坐听江声。
江声不断如离愁,愁思江水共悠悠;我欲乘风从此去,长随明月玉楼头。
楼头明月渐沉沦,可怜月下未归人;人去楼空花亦老,空留江月对残春。[24]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表达身在异乡的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题目同唐代张若虚的名作一致,在格式上也是很相近的,由此可见,刘若愚对张若虚的原作是颇为欣赏的。因此,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张若虚的诗作有刻意模仿的痕迹。但瑕不掩瑜,作者表达出的悠悠愁思还是引起读诗人的强烈共鸣,其情真切感人、其诗清新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刘若愚在出国初期对祖国、家人、故乡、友人的思想是如此浓烈,烈得就像一杯酒,喝了都会让人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