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报考志愿

陈阿姨留下的那五六十根冰棍,在上午太阳最毒辣的时候,就已经被抢购一空。王秀芬数着那堆积攒起来的毛票、分币,仔细一算,扣除给陈阿姨的成本,竟然净赚了1块零9分钱!

“我的乖乖!一天就赚了一块多!”李志华看着那些零钱,眼睛都直了,这可比他下地挣一天工分要多得多!他对侄子这做买卖的眼光和魄力,佩服得无以复加。

冰棍卖完了,冰棍箱还放在院子里。

李志华围着箱子转了几圈,又和李方旺一起仔细研究了一下。

“方旺,”李志华指着箱子内壁露出来的一点白色填充物,“这玩意儿看着轻飘飘的,是啥做的?摸着也不像棉花。”

“这个叫泡沫,是城里工厂用的一种材料,保温效果特别好。”李方旺解释道,“咱们自己想弄到这个,怕是不容易。”

“嗯,”李志华点点头,又敲了敲箱壁,“这木头箱子倒是好做,可里面没这玩意儿,怕是保不住冰。还有做冰棍那个模具,我瞅着像是铁皮或者铝皮做的,还得弄成一格一格的,方便拿出来。找铁匠打也能打,就是不知道得多少钱,费多少工夫。”

他摩挲着下巴,总结道:“看来啊,咱们自己想做这冰棍,这箱子和模具,短时间内还真是个难题。”

李方旺心里早有判断,接口道:“是啊叔,自己从头开始弄,确实麻烦。我看,咱们还是先跟那个陈阿姨合作吧。她那边家伙事儿都是现成的,技术也熟练,还有冰块来源,跟她合作最省事,也最快。”

“嗯,我也是这么想的。”李志华表示赞同,“就是……这价钱怎么说?昨天是她急着出手,半价卖给咱们。要是长期拿货,她还能给这个价?”

李方旺笑了笑:“叔,做生意嘛,得谈。我估摸着,这冰棍成本不高,主要是糖水钱和冰块钱。她的箱子、模具都用了不知多久了,早就不算成本了。咱们从她那儿拿货,是帮她多卖,又不影响她在县城的生意。她没道理不乐意。”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当然,昨天那个半价是特殊情况,是她急着出手。但咱们如果真要长期合作,每三天都从她那儿拿几十根甚至上百根,那这个价格,就得重新谈了。”

李方旺伸出手指比划着:“我的想法是,在昨天那个批发价的基础上,再让她便宜至少三分之一!这样咱们才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也能更快地把本钱收回来,为以后咱们自己做或者搞点别的打基础。”

“啥?!”李志华被侄子这大胆的想法惊得差点跳起来,“在昨天那个半价的基础上,再便宜三分之一?!方旺,你没说错吧?那……那她一根冰棍还能挣到钱吗?她能答应?!”

在李志华看来,昨天那个价格已经很低了,几乎就是成本价了。再降三分之一,那陈阿姨岂不是要亏本卖给他们?这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人家凭什么答应?

李方旺看着叔叔难以置信的表情,笑了笑说:“叔,您先别激动。我这只是先提个目标价嘛。做生意谈判,不都得有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咱们先把价码喊高一点,给她点压力,她不同意,咱们再慢慢往回找补嘛。”

“这就好比你想在墙上开个窗户,直接说开窗,人家可能不同意;但你要是先说想把整面墙都砸了,那对方多半就会退一步,同意你开个窗户了。”

李志华听得半懂不懂,皱着眉头,脸上还是写满了担忧:“方旺,你这比喻……我听着是有点道理。可……这样真的可以吗?你到时候别把话说得太绝了,把人家给惹恼了,闹得那么僵,最后连合作都谈不成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李方旺摇了摇头,眼神里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和老练:“叔,您放心。在商言商嘛,做生意讨价还价是很正常的。”

在上一次模拟人生里,那几十年的商海沉浮,早就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一味的退让和妥协换不来真正的利益。

很多时候,机遇和利益恰恰是在看似激烈的冲突和博弈中争取到的。

不要害怕冲突,敢于亮出自己的底牌和诉求,哪怕一开始看起来很离谱,只要抓住了对方的要害和需求,最终总能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他的初始报价,就是要定在那个“比昨天批发价再低一半”的、听起来极其离谱的水平上。

他几乎可以预见到陈阿姨听到这个报价时会如何“跳脚”,如何据理力争。

但这正是他想要的谈判开局。接下来的唇枪舌战、你来我往的拉扯,都是为了最终达成那个他心中真正的目标价位——比昨天价格再低三分之一左右,甚至哪怕只是再低四分之一,都算是一场巨大的胜利。

他有这个信心。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手里的筹码:一个稳定的、批量的、零风险的增量市场,这恰恰是陈阿姨目前最需要的。

只要让她算清楚这笔长远账,看到持续合作带来的稳定收益远大于单次零售的不确定性,她最终会做出理性的选择,同意让步。

当然,这些深层次的商业逻辑和谈判策略,他不会跟淳朴的叔叔说得太明白,免得叔叔更加担心。

他只是笑着,用轻松的语气安抚道:“叔,您就放心吧,我有分寸,不会乱来的。谈生意嘛,得讲究策略和时机。咱们先别急着去找她,也别急着还箱子。晾她几天,让她也琢磨琢磨咱们这边的好处。”

李志华看着侄子那自信满满的样子,虽然心里还是有点七上八下,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他点点头,不再多问:“行!这事儿你拿主意!叔听你的!”

晚饭时,李方旺提起了明天回学校的事,因为明天就是周一了,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报考志愿,至于其他事情都可以容后再说。

“叔,婶,我明天一早就得回学校去了,老师通知了,周一统一估分、填志愿。”

李志华和王秀芬自然是满口答应,连连点头。

“对对对!这可是顶顶重要的大事!”李志华放下碗筷,郑重地说道,“方旺,填志愿可得好好琢磨,这关系到你一辈子呢!冰棍、瓜子这些事儿不急,等你从学校回来再说!明天去了学校,好好听老师的指导,把分估准了,志愿填好了,比啥都强!”

王秀芬也在一旁叮嘱:“是啊方旺,路上小心点。婶给你把干粮都准备好了,明天带着路上吃。”

……

第二天一早,晨曦微露,李方旺便收拾好简单的行囊,与早早等在村口的张广飞汇合。

虽然三天的高考已经结束,但笼罩在考生头顶的紧张气氛并未完全散去。

张广飞显然还在为估分和选专业的事情发愁,一路上唉声叹气:“方旺,你说我这数学最后两道题没做好,得扣多少分啊?语文作文虽然方向对了,但阅读理解写得好像有点跑题……政治那大题我感觉答得还行,历史地理就马马虎虎……这分到底该怎么估啊?愁死我了!你说,我这分数,能报个啥学校啊?”

李方旺听着他的碎碎念,只是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他知道,这种焦虑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

而他自己,则完全没有这份煎熬。

因为有模拟人生的存在,这次高考成为了“开卷考试”,总分510分的试卷,他有十足的把握,能考到450分以上。

这个分数意味着什么?

在这个年代,高考刚刚恢复不久,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学生们普遍缺乏系统性的复习资料和大量的练习题,更没有什么“题海战术”可言。考试在很大程度上,考查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原始的思维天赋。有一个考上北大法律系的著名自杀诗人,也仅仅是370多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450分以上的高分,几乎可以说是碾压性的存在。这个分数,恐怕要远远抛离省内其他考生一大截了。不出任何意外的话,他大概率就是今年的省状元!甚至,如果这个时代有全国排名的话,他可能问鼎全国状元也未可知。

真正的天才,在缺乏“内卷”环境的时代,更容易凭借原始天赋脱颖而出。

而那些资质平庸的学生,因为没有大量资料和试卷可以“卷”,分数也很难得到大幅度提升,与天才之间的差距会非常明显。

这与后世那种全民“内卷”、分数线水涨船高的考试风格,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