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敲响资本主义的丧钟
- 我一个文科生,要什么学霸系统啊
- 一只废橘喵
- 2149字
- 2025-04-01 16:38:17
姜荣说完后,餐桌上多了几丝热血。
不过王滨开口了,他对姜荣说道:“之前在我们公司待过的人,他们有的也开始按照我们的模式创业了。”
费子炎点点头,急忙开口道:“那个电影学院的段舒雅,之前在我们团队待过,现在她也成立了一家传媒公司,她在按着我们的套路为一个商场做品牌IP建设。”
“她把一个快要倒闭的商场打造成了二次元人物,以此拍动漫,效果很好的,那商场已经成了二次元圣地了,彻底被她盘活了。”
常宇涛也开口道:“还有那个水木大学的蔡诗,他之前也在我们项目待过,听说他也拉来了投资,成立了一个网文工作室,在养写手写品牌故事的小说呢。”
姜荣听后,很赞赏地点点头,开口道:“果然,人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是无穷的!”
而相比姜荣的赞赏,剩下的人却很焦虑,他们都烧了四百多万了,还一事无成,尤其是那段舒雅的成功,更是很刺痛他们。
看着餐桌上的气氛变得压抑了起来,姜荣开口道:“成功本来就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恩赐,不是我们会一种新套路了,成功的就必须是我们。”
“而且时代已经不同了,你们不要想着靠着资本,成为一个赢者通吃的‘大’!”
“我们在做的,是在反对这种‘大’,而不是成为这种‘大’。”
“我们要做是文化,文化这种东西,有很强的偶然性的。”
“那些烂片导演拍电影的时候,知道他们拍的是烂片吗?”
“不,他们不知道,他们都觉得自己拍的是《哪吒2》。”
“所以,我们也一样,不要受到太大影响。”
“文化这东西,有喜欢的,就有不喜欢的,所以不要想着垄断、想着唯一。”
“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么带来破坏生产力的经济危机,要么像是这‘多元化’一样,突破危机,把人解放出来,成为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
“资本可以凭借它的优势吞并‘小’从而变‘大’,而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是无法被垄断的,更是大不起来的。”
“所以,要改变思维!要放大格局!”
“这也是我的论文,我的课题项目要研究的东西。”
姜荣说完后,餐桌上安静了下来。
如果之前,姜荣说出这一番话,还会有人说“姜荣站着说话不腰疼,他只要他论文”。
但现在,就这剩下的六个人,已经没有人再说这种话了。
因为大家都是被梦想聚集在一起的。
现在,公司也不再发工资了,因为大家都分了股权:
大股东王滨:43%
二股东姜荣:32%
费子炎:10%
负责摄影、剪辑、配乐各种制作的时年安:5%
负责团队包装、宣传、后勤的常宇涛:3%
宋婉在投了100万后,成为了财务主管:6%
就连明文泽也分了1%的股权。
也就说,大家现在都是在“为爱发电”。
而姜荣说完后,王滨叹了一口气,很是敬畏地看了姜荣一眼,开口道:“你这是要把‘人’从资本剥削中解放处理,让每个人都是创造者、想象家,这是敲响资本主义的丧钟啊!”
姜荣笑了笑,摇摇头,开口道:“不是我,而是我们,是我们全体劳动人民!”
......
第二天,姜荣坐进图书馆后,继续写着他的论文,好像那“荣滨传媒”的失败跟他无关一样。
但其实,姜荣在通过写论文,抓紧赚奖金啊!
他也说不准那“荣滨传媒”要“烧钱”到什么时候,而姜荣自然希望“荣滨传媒”能够成功。
这一次,坐在图书馆里,姜荣在写数学论文。
这是姜荣第一次写数学论文,这对他来说,挑战性有点大。
写经济学论文,一方面姜荣有新的思维,另一方面,姜荣已经学会“套路”了。
现在就算是让姜荣“水”,他也能“水”好几篇经济学论文。
但写数学论文,而且这种数学论文也是极具创新的,是要为自己经济学论文创新服务的,这对姜荣来说,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不过脑袋在这,大概思路也有了,慢慢“抠”,总能抠出东西来的。
图书馆里,姜荣一边写着论文,一边在笔记本上写着各种暂时解决不了的疑问。
姜荣对这篇论文很重视,因为如果“荣滨传媒”无法带来这种新的经济实践,那姜荣想要通过理性的经济科学,先把这种理论建立起立。
如果“荣滨传媒”无法成为“淘宝”那样的“天选之子”,而成为“唯品会”、“当当网”那样的“炮灰”。
但只要有理论的土壤在,等到天时地利人和,总有人冒头的。
整整一天,姜荣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甚至午饭也只是一杯速溶咖啡。
而看着电脑屏幕上大几千字的论文,姜荣颇有成就感的伸了一个懒腰。
“虽然是第一次写数学论文,但看起来还不错。”
“有了这篇数学论文,我就能根据这篇数学论文,写我的经济学分析了。”
“第一次写数学论文,也不知道写的到底怎样。”
......
姜荣带着他新写的数学论文,找到了老师张敏学。
张敏学虽然是经济学专业的教授,但他本硕的时候,学的是数学。
数学学傻了,他才转专业学经济学的,而姜荣的数学并没有太多深奥的东西,更多是对基础数学知识的创新,所以张敏学是能读懂了。
读完了姜荣的这篇论文,张敏学带着羡慕地看了姜荣一眼。
张敏学相信有“天才”和“凡人”的差别,但他没想到姜荣的“天才”会这么妖孽。
这姜荣,不但能在经济学领域有创新,而且还能在数学领域有创新。
认识姜荣后,张敏学开始相信命运了。
在这个百年之未有的大变局时代,注定会有英雄脱颖而出,而这位年轻的姜荣,就注定会是这位引领时代的英雄。
姜荣总觉得张敏学,包括其他高校的经济学教授都很着急。
而姜荣的这种感觉并没有错,因为自从姜荣冒头后,包括张敏学在内,很多有志之士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属于“东大经济学”的希望。
所以,他们真的比姜荣本人都着急。
指了指姜荣新写的数学论文,张敏学开口道:“论文写得不错。”
虽然张敏学对姜荣论文的评价只是“不错”,但其实张敏学心里很是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