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家事纠葛难分断

青柳知道王谧先前说的三方,一是王谧生父王劭,二是王劭正室何氏,然后就是第三方势力了。

她惊讶道:“郗氏的人,怎么会介入王氏家事?”

王谧出声道:“家父排行第五,上面有个英年早逝的四兄,据说娶了郗氏女郎。”

青柳一时间还没有想明白过来,王谧道:“这一支无后,却是有爵位的,何氏怕是想给他儿子争一争,而郗氏那边,估计是不愿意的。”

青柳吃惊地睁大眼睛,“怪不得!”

王谧之所以第一时间能将线索穿起来,并不是因为比青柳反应快,而是因为他知道后世一桩事件。

王氏排名第四的王协无子,王谧被父亲王劭过继,以延续香火。

王谧以这件即将发生的事情为前提,将最近围绕在自己身上所发生的种种事情进行推导,各方势力的行事动机,便有了合理的解释。

最初的起因,应该便是因王氏之中王协逝世后,无子可继承其爵位,族中便为其筹备过继事宜。

过继的人选,最好的选择当然是从同宗的兄弟子嗣之中寻找。

而且这也不是谁都能行的,首先要尚未成家自立门户,其次这一支兄弟众多,要是只有一两个,本支的继承都成问题,又谈何过继给别人?

这样的条件,无形就筛选掉了一大批人。

王导有六个儿子,其中只是长子是嫡出,其他五人皆是庶子,但除了排第五的王谧生父王劭生有四子外,其他人都是大多只有一个儿子,只排行第二王恬的生有两子。

而王导嫡长子同样早逝无出,已经由王恬以其次子过继。

于是如今过继的最佳人选,怕就是选定在了王劭的子嗣中,根据王谧计算,合适的人选应该只有自己和下面的何氏所生的四子。

东晋时期因为生活并不安定,且疾病灾祸多发,很多士族都难有子嗣,能有后代就不错了,所以嫡庶并不是那么被看重,但长幼尊卑是有的,按道理,每支只有长子才能继承爵位,其他人只能想办法入仕,从头开始。

而没有子嗣的分支留下的爵位,便足够让人眼热,毕竟谁都希望给自己孩子谋个终生富贵,于是建康王氏大宅里,如今身为王劭正妻的何氏,便动起了心思,想要自己儿子过继袭爵,这应是最先介入的第一支势力,而且其很可能很早就开始布局了。

而王谧的生父王劭,显然也不会坐视不理,毕竟兄弟阋墙,争夺爵位绝不是好事,传出去会坏了家族名声。

王谧虽然不是十分确定,但料想之前王劭应该早在丁角村做过些事情,李氏族中上下,到赵氏的样子,怕是早听到过什么风声。

而第三支势力,便是来自于王协那支了,便是那守寡的郗氏。

她最有理由担心,过继的子嗣行事到底如何,若其是浪荡无行,恣意妄为的不学无术之辈,那自然要在过继前改换人选,所以其才会派郗氏门下的周平过来,暗中探访底细。

听王谧说完这一番解释,青柳才恍然大悟,她掩口笑道:“原来郎君是奇货可居了啊。”

王谧笑了起来,“青柳,想不想去建康?”

青柳望向旁边一脸尴尬的老白,“妾记得从建康宅子里面时候,勾心斗角的事情就不少。”

“郎君即使出身高于王氏,也会被争斗波及,就像当下一样。”

“妾宁愿郎君一直平平安安。”

“不过老白竟然也被鬼迷了心窍,做出这等事情,真是让妾生气!”

刚才王谧和老白的几句对话,青柳并未听到,所以还不知道老白是双料卧底,王谧见老白脸色更尴尬了,不禁笑了起来,“他也是身不由己。”

“我到了建康,也不会如现在一般自由自在。”

“凡事都是有代价的,谁也不能例外,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总要拿出什么来交换。”

“不过今日之后,我应该有机会去建康,过那最后一关了。”

“青柳你……”

“妾自然要去!”青柳气鼓鼓地转向老白,“老白一脸厚道样子,却那么会骗人,让他在郎君身边,妾怎么能放心!”

王谧笑了起来,“好,不管建康有什么在等着,咱们便去闯一闯!”

青柳进屋后,王谧才转向一脸苦笑的老白,低声道:“我会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包括对阿父也是如此。”

“你的路,由你自己看清,自己去选。”

老白怔了一下,随即抱拳躬身,深深施礼道:“郎君所言,郎君大志,郎君之德,某定铭记在心。”

王谧在老白肩膀上拍了拍,也跟着回屋去了,不久屋内就传来了棋盘落子的声音。

老白仰起头,天空之上,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了下来,和煦的暖意洒在老白的脸上,他闭上眼睛,感受着片刻的宁静。

郎君胸有丘壑壮志,若自己跟随郎君,那一定是条荆棘丛生,充满了惊涛骇浪,但绝对是很有意思的旅程吧?

平和的日子,就此持续了半个多月,直到稻收时节过去。

此时村里大部分农田,已经不再种植庄稼,而只有王谧的田里,正在通过沟渠排水,晾晒土地,为种植麦种做准备。

在战国时期,便有复种轮作的记载,但多出现在黄河流域,少量在淮河流域,一方面是中原农耕技术相对先进,另一方面是彼时黄河中游有季节分明的汛期和枯水期,便于种植不用的庄稼。

而在长江下游,却因为水量丰沛导致荒地草木丛生,野兽大量出没,导致农耕规模被限制在一个相当微妙的层次,直到衣冠南渡,大量中原农人带来了农耕技术的同时,也因为长江附近土地分配吃紧,倒逼江左地区的农业技术开始飞速发展。

在产稻丰水区试种小麦,便是其中的一项尝试,只需要配备完善的水利设施,前期投入并不少,要是失败的话,便是一无所获,所以勇于尝试的人很少。

而且江南地区稻麦轮作门槛很高,直到宋明才有相关记载,前几年王谧也是将重心放在了开挖沟渠,均衡水量上,这两年才开始全面推广试验,得益于后世的经验,却是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往常的日子,王谧此时应该在田里,但如今他却是坐在窗前,打开了长条形木匣上的火封,从里面拿出一封卷好的信来。

信中是王谧生父王劭写来的。

只有寥寥几语,说让王谧近日做好准备,半月内有人来接,先至京口,从水路到建康,最后的目的地,便是乌衣巷的王氏大宅。

王谧看完后,终于是心中宽慰,知道先前这边发生的事情,建康应是全知道了。

没有和李氏产生激烈冲突,也没有闹出流血事件,说明王谧行事有度,没有向李氏退让,也彰显了高门子弟风范,说明他的行事的风格,至少在建康那边看来,是合格了。

至于评价的个中细节,是由谁传到建康的,王谧便不得而知了,但他能肯定,除了自己所知道的几方,王氏绝对还有隐藏着的眼线。

而自己将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即使是东晋朝廷,都不敢小视的高门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