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渡世经

镇元子如何想,姜宸不得而知,因为他已经回到了流沙河,并开始着手续写佛经一事。

与先前不同,这次因流沙福地的诞生,他的功德与气运皆是得到了十足的提升,再加上他从镇元子那里听了一脑袋的佛理。

可以说,他这次准备的相当齐全,绝无失败的可能,必然会编写出一部令世人惊艳,足以称宗做祖的经文。

“以我惊世的智慧,功德、气运,给我加点!”

深吸一口气,姜宸再次全力催动身上的功德与气运。

顿时,他的智慧开始提升,只觉灵台一阵清明,先前镇元子所讲的佛理,此刻被他飞快的理解,与脑海中闪现的灵感整合在一起,组成一段段玄妙的经文。

与此同时,一些他在后世偶然看到的经典,其上所记载的内容,此刻也被他理解、吸收,成为他编写佛经的养分。

借鉴后世的智慧,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他经历的一部分,是他的阅历与底蕴,不可能说忘就忘,更不可能故意置之不用。

该用的时候,哪怕他不刻意去想,这些经典的内容也会自然而然的涌上心头,助他完善自己的道与理。

经典的诞生本就如此,古之圣贤总结前人的智慧,再融入自己的理解,写于竹帛之上,便成了不朽的典籍。

姜宸虽然不是圣贤,但此刻在功德与气运的加持下,已经很接近了,足够他写出一遍不朽的典籍。

…………

岁月匆匆,转眼间,就是半年过去了。而此时,距离汉使一行人踏上金光大道,前往西天取经,已经过去一年多了。

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哪怕走的是捷径,也不足以使他们到达灵山。

不过,他们也不需要到达灵山,因为佛教对东传之事期待太久了,久到已经急不可耐了。

所以,未等汉使到达灵山,佛门的传经使就迫不及待的出发了,在半道上等着他们。

佛门这态度,简直毫无矜持可言,颇有倒贴之意。再看看后世唐僧取经时,哪有这待遇,非要渡过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取得真经。

而不够九九八十一难怎么办,硬凑也要给你凑齐。

估计唐僧自己也很委屈吧,明明前人取经就很容易,为何轮到他时,就要历经磨难,千辛万苦的才能赶到灵山。

前后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只能说,佛教是真的吸取教训了,知道轻易得到的东西没人珍稀,唯有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的宝物,才能让人重视。

所以,佛门故意加强取经的难度,以提高经文的价值,进而让东方之人更加重视取来的真经。

都是套路!

包括唐僧的取经之路,也是如此。过了流沙河,距离灵山依旧极为遥远,不是凡人能够抵达的,哪怕唐僧骑着白龙马也不行。

是故,隔开唐僧与灵山的,从来都不是距离,而是劫难。只要渡过了九九八十一难,那无论唐僧走到哪里,灵山都会出现在他眼前。

渡不过,那就算他走到灵山面前,也是看不到灵山。

或许有人说,唐僧只渡过了八十难,就到了灵山。其实这也是套路,故意留一难,在返程的途中引发,可继续加深真经难取的印象。

总之,因初次东传,佛门毫无矜持的缘故,汉使只花费了一年多的功夫,就取得佛经四十二章。

然后,他们又碰到了高僧迦摄摩腾、竺法兰,并邀请二师来汉地传播佛教。二师接受邀请,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随蔡愔一行人返回洛阳。

所谓高僧,自然就是佛门的传经使,看似是凡人,实则都是菩萨的化身,为佛祖的两大弟子。

传经这么重要的事,肯定不能交由外人,必然要交给弟子去办。

这可是实打实的大功绩,传经使回来后,只需再修炼一段时间,就能顺势成佛。

如此好事,不留给弟子,还能留给谁?

哪怕是如来佛祖,也是要给弟子铺路的。没有实打实的功绩,佛祖的弟子也成不了佛。

众所周知,去时路远,回时路近,蔡愔一行人返程的速度,可比西行时快多了。没几个月的功夫,就快要走到流沙河附近了。

而这时,姜宸编写的经文,也终于到了尾声。

造化岛上,就见他伸手一指,一根刚刚长出来的造化玉竹突然炸开,化成漫天竹屑,在半空中不停的演变,最后变成一张散发着玉质光泽的竹纸,悬浮在姜宸面前。

佛门嘛,向来讲究排场,传世经文,不朽典籍,岂能落于凡物之上,必须要由先天之物承载。

且书写经文的笔墨,也不能是凡物,最好以血书之,方能彰显其不凡。

这样想着,姜宸以指为笔,以血为墨,在造化竹纸上快速的书写起来。

字由血成,但颜色并不鲜红,反而呈现出赤金之色,每一个都在绽放光芒,像是刻在纸上一般。

不过盏茶的功夫,一篇玄妙的经文,便出现在竹纸之上,字字珠玑,尽皆散发赤金之光,看起来极为不凡。

此经名为《渡世经》,说是经文,不如说是一门修行功法。只是修行此法的要求极高,一般人很难做到。

“经是好经,受众也广,就是借鉴的理念太多,以至于世人很难修成,唯有理想者方能习之。”

看着自己用心血写就的经文,姜宸的面色很是复杂。

此经以救苦救难为核心,这本没什么,但他在创造经文的时候,一时兴起,融入了后世很多先进的理念,比如苦修士、清教徒……

这也就使得了,此经的要求太高,唯有理想者方能践行。

渡世经的核心理念,是人人都有佛性,故人人都能成佛,只是红尘中的诱惑太多,使得世人沉沦其中,渐渐失去了佛性。

而修行渡世经的人,就是唤醒世人心中的佛性,并渡世人成佛的人。

他们是特殊的,是佛在人间的化身,所以他们必须要起到表率的作用,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修渡世经前,需先许下救苦救难的宏愿,以此打下成佛之基。

之后,还要禁欲与俭省节约,并做到诚实守信、不坑蒙拐骗,以及具有排除万难的勇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