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感动
- 大明:他罪恶滔天,朕杀不得?
- 牧野小铁匠
- 2055字
- 2025-03-17 08:00:33
“爹,你这么着急走干嘛?难道是要回去试行刚才李平安提的那些建议?”
应天府皇宫,御书房中,朱标有些疑惑不解的问道。
“没错!”
“但毕竟只是一个设想,虽然看似可行,但能否真的执行下去,还得试行一下,看看效果再做决定。”
“这样吧,标儿,你去告诉内侍,让他们去把徐达、李善长以及宋濂叫过来。”
朱元璋闻言点了点头,对着朱标说道。
尽管觉得李平安的方案很好,但身为皇帝,自然需要思虑更加周全,所以决定先找几个心腹大臣商量一下,看看是否真的可行。
“啊?”
只不过三个人的名字出来之后,朱标却是愣了一下。
胡惟庸一案爆发之后,朱元璋就将宰相制度彻底废除了,别人不知道,但身为太子的朱标比谁都清楚,自己老爹压根就没想过再立宰相。
如今大明朝堂之上,这文官可谓是群龙无首。
这宋濂可是在洪武十年就致仕还乡了,还是自己的老师,只不过老爹虽然准许了,却不让还乡,所以一直都留在这应天府。
至于徐达,身为大明开国的六大国公之一,又是大明的战神,自从常遇春早逝之后,徐达就已经成了大明军方的领军人物,没有之一了。
如今老爹要召见这两个人,太子朱标倒是可以理解。
但是老爹要召见李善长,却是让太子朱标百思不得其解了。
这李善长也是大明开国六大国公之一,更是这六大国公里面唯一一个文官。
当初朱元璋甚至把刘伯温比喻为吾之萧何,称他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
整个大明,李善长当初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了。
可惜的是在胡惟庸案之前,倒是还有李善长跟刘伯温,但刘伯温此时已经去世了,胡惟庸又是李善长的门生,因为此案牵连,所以早就不敢出门了。
如今李善长推举的胡惟庸被朱元璋砍了,因此满朝文武都觉得,朱元璋杀胡惟庸只不过是杀鸡给猴看。
朱元璋真正要对付的人不是胡惟庸,而是李善长!
朝中这些流言蜚语,朱元璋自然是听到过的。
可是这么多年以来,朱元璋从来都不去解释。
而李善长这么多年来,也不敢出门。
哪料到,老爹今天竟然要召见李善长了。
“标儿,愣着干嘛?赶紧去啊?”
见朱标愣在原地,朱元璋不由催促了一句。
“是!”
朱标回过神来,赶紧去通知内侍,传三人觐见。
实际上朱标比朱元璋更加迫不及待的想要试行李平安的建议,准确来说,是想试行关于内阁的制度。
胡惟庸被砍之后,这满朝的政务可都落在了他太子朱标身上。
说好听点叫监国,说难听点直接是把自己这个太子当驴使啊!
多几个驴的话,那自己就不用那么累了。
好在这三个人都在应天府,所以也没花多长时间,就赶到了皇宫。
“陛下,门外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太子太傅宋濂求见。”
“让他们进来。”
三个人在内侍的引领下,鱼贯而入。
“臣李善长,拜见陛下!”
“臣徐达,拜见陛下!”
“臣宋濂,拜见陛下!”
朱元璋摆了摆手:“都起来吧,无须多礼。”
三个人纷纷起身,这才看见,朱元璋此时竟然正在挥毫泼墨。
一边还站着正在研磨的太子朱标。
徐达率先开口问道:“陛下,找臣等所为何事?”
实际上徐达已经猜测到了,这么问,不过是替余下两个人问一下,另外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罢了。
毕竟李善长此时因为胡惟庸一案,自然是诚惶诚恐不敢开口的。
那宋濂完全就是个书呆子,更不可能开口去问。
此时已是深夜时分,三个人又都是朝中重臣。
这个时候召见他们三个,肯定不是小事。
北元残余在杀人机器燕王的鞭笞下,一直都在漠北喝风。
辽东那边,又已经稳定下来了。
大明境内更是国泰民安,一片向好,欣欣向荣。
李善长跟宋濂不知所为何事,此时自是一脸问号。
“标儿,把这拿给他们三个看看。”
“是。”
就在三个人一脸疑虑的时候,朱标已经把朱元璋写好的东西拿了过去,一人一份,分发了下去。
“内阁制度?”
“司礼监衙门?”
“军机处?”
徐达松了口气,看来果真跟自己猜想的一样。
不过余下两个人,却是看的一头雾水。
“这是何意?看不懂啊?”
李善长跟宋濂那可是大明文化的天花板存在了,就连一边的战神徐达,那也是才高八斗的存在。
只不过宋濂跟李善长搜肠刮肚,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意思。
“先别着急,看完再说。”
朱元璋一边坐下去,一边沉声说道。
他写下来的东西,就是李平安先前说的东西。
除了军机处写的稍微简单一点,毕竟徐达当时也是在场的。
另外两个,写的可是十分详细的。
现在召见这三个人过来,那就是想要商量一下,这个东西是否真的可行,要如何试行。
“高!”
“妙!”
“硬!”
徐达有了前车之鉴,虽然已经知道了是什么意思,却也不得不配合朱元璋演戏。
毕竟先前辽东局势,朱元璋就曾直接将李平安的预测揽到了自己身上。
见李善长跟宋濂扫了几眼,就不由自主的眼前一亮,赞不绝口起来,徐达也只好有样学样的,跟着夸了一句。
几个人都是人精,一眼就看出来了。
这内阁是为文官集团准备的,自从胡惟庸案之后,文官就基本哑火了,权势那是一天比一天少,基本成了皇帝的狗腿子,抽一鞭子才敢动一下。
甚至可怜的李善长,连动都不敢动一下了,直接变成了缩头乌龟躲在家里了。
朝廷大事,他们这些文官别说参与了,连说个话都得三思而后行。
原本以为文官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到头了。
没想到陛下竟然搞了个什么内阁出来了!
这不就意味着,他们又可以直接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权了吗?
感动!
快哭了!
陛下没忘了咱们这些文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