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地产公司筹备(一)
- 重启83,从退婚镇长女儿开始
- 放声鸣
- 3025字
- 2025-04-21 15:08:28
1988年霜降后的第一个周一。
BJ某设计院内。
四楼的天窗,漏进斜斜的阳光。
将会议室里的尘埃,照得纤毫毕现。
王健推开厚重的木门。
腋下夹着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卷边。
边缘处。
还留着他反复翻阅时,留下的折痕。
屋内六位资深建筑师,围坐在长桌旁。
正为某栋建筑的朝向的问题,争论不休。
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
“诸位!”
王健将文件重重地拍在长桌上。
发出的声响,让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他接着道:
“我们要做的不是‘配套’,是‘生活系统’!”
他拿起红色的激光笔,指向墙上巨大的投影图纸。
在那上面。
一个现代化小区的轮廓已然成型。
幼儿园与社区医院呈对角线分布。
中间的绿地被细分为晨练区、儿童乐园和宠物活动区。
每一处区域,都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标注得清清楚楚。
“你们也知道我做家电生意的。”
王健解释道:
“我觉得一个合格的社区,就像家电生产的流水线。”
“每个生活场景,都要精准卡位,不能有丝毫偏差!”
首席建筑师陈明德,伸手拿起容积率测算表。
手指快速划过密密麻麻的数据。
略微计算后,他提问道:
“王总,按这个配套密度,每平米建安成本要增加150元。”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多出来的成本该怎么消化?”
王健没有立刻回答。
而是从帆布包里掏出泛黄的《深圳特区报》。
1987年土地拍卖的报道,被红笔圈了又圈。
旁边还贴着他手写的批注。
“当别人计算建筑成本时,我们计算生活质量溢价。”
他将报纸摊开在桌上,继续说道:
“看看深圳的发展,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变革。”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住宅,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他又指向图纸西南角继续说道:
“这里的小学要预留扩建操场的用地。”
“十年后中国会有独生子女政策的第二代,他们需要标准足球场。”
“现在多预留一些土地,看似增加了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对未来的投资。”
“可政策随时可能变化,谁能保证十年后一定是这样?”
另一位建筑师提出质疑。
“做企业,要有前瞻性。”
王健目光坚定道:
“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要看到城市发展的趋势。”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化,人口会不断向城市聚集。”
“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况且想要提高价格,只有先打出口碑来,才有可能性。”
“我们可以接受暂时性的低利润,这也是我做生意以来,一直秉承的原则。”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从上午一直到夜幕降临。
中间休息时。
王健给每位建筑师递上一杯浓茶。
和他们聊起自己在青石镇的经历。
讲述那里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故事,渐渐软化了建筑师们最初的抵触。
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项目。
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天际,会议室的灯光亮起。
建筑师们围坐在桌前,继续对图纸进行修改。
他们逐寸丈量土地,讨论每一处细节。
小到路灯的间距,大到整个小区的交通流线。
窗外的街道渐渐安静下来。
而屋内的讨论声却愈发热烈,绘图板上的蓝图也在不断完善。
......
HP区工商局的铁皮柜台前.
李婷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提交材料了。
她的的衬衫领口被汗水洇出了盐渍,紧紧贴在脖子上,带来阵阵不适。
办事员第三次将材料退回.
语气中带着不耐烦道:
“经营范围必须明确到具体项目。”
“‘房地产相关业务’这种表述不符合规定。”
“你这样模棱两可,我们怎么审批?”
李婷咬着钢笔帽,大脑飞速运转。
她想起王健开会时,强调的“配套先行”理念。
心中渐渐有了主意。
她深吸一口气,重新拿起笔。
在“房地产开发经营”后工整写下:
“含住宅、商业综合体、工业配套用房;
物业管理;自有房产租赁;
建筑材料购销;室内外装饰工程...”
写到这里。
她笔尖停顿,想起王健描绘的那个小区。
那里有学校、有幼儿园,孩子们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于是。
她果断加上“幼儿园、学校项目筹建”。
填写完后。
她又仔细检查了一遍所有材料,确保没有任何遗漏。
当她再次将材料,递交给办事员时,心中充满了忐忑。
这一次。
办事员接过材料,逐页翻看。
许久之后,终于点了点头道:
“这次差不多了,回去等通知吧。”
李婷走出工商局。
外面的阳光格外刺眼。
她骑上永久牌自行车,朝着临时办公室的方向驶去。
一路上,她的心情无比激动。
仿佛已经看到了公司执照拿到手的那一刻。
......
核名通过的傍晚.
夕阳把“精益置业”的营业执照,照成暖金色。
李婷小心翼翼地把执照捧在怀里.
用蓝布将它仔细包裹起来,放进车筐。
她迫不及待地蹬着自行车往回赶.
车轮在马路上飞速转动,带起一阵微风。
推开办公室房门时。
王健正在灯光下,列着资金表。
他眉头紧锁,神情专注。
“首期注资1000万,家电基地占股60%,剩下的400万...”
他喃喃自语着。
他突然被声音打断。
抬头看到李婷手中的执照。
“去给交通银行的张行长打电话,就说我们有了第一块敲门砖。”
“有了这个执照,我们在融资的路上,就能走得更顺利了!”
李婷放下执照,立刻拿起电话。
拨号时,她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电话那头。
张行长听说执照已经拿到,语气明显热情了许多,他赞赏道:
“王总眼光独到,我很看好你们的项目。”
“有了执照,贷款的事情就好谈多了。”
挂掉电话。
李婷和王健对视一眼,两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希望。
这个夜晚。
办公室里的煤油灯一直亮到深夜。
他们围绕着资金和未来的规划,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
建设厅资质审查处。
房间里的吊扇吱呀作响,搅动着闷热的空气。
郑涛坐在冷硬的木椅上。
后背的白衬衫早已被汗水湿透,紧紧贴在身上。
审查员的手指划过人员名单,眉头越皱越紧道:
“注册造价师只有1名,按暂定资质标准还差2名。”
“就这点人员配置,你们拿什么保证项目质量?”
郑涛的心猛地一沉,但他很快镇定下来。
不动声色地翻开文件夹。
露出夹在最上层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推荐信。
以及给退休高工老周准备的特殊协议。
“我们非常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
“这是同济大学给我们推荐的优秀人才,他们的专业能力绝对过硬。”
他指着协议,继续道:
“对于老周这样的资深专家,我们除了每月800元高薪。”
“还承诺将其名字刻在首个项目的奠基碑上。”
“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也是我们公司重视人才的体现。”
“光靠这些还不够。”
审查员不为所动道:
“资质审查关乎行业规范,不能马虎。”
“我们正在搭建技术委员会。”
郑涛赶紧指着随身携带的办公场地设计图,解释道:
“每位持证工程师都配备进口晒图机,图纸审核实行三级签批制。”
“从设计到施工,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把关,确保项目质量万无一失。”
审查员的目光,落在“质量追溯体系”章节,仔细阅读起来。
过了许久。
他终于点头道:
“预审材料可以收下,但现场核查时必须见到所有核心人员。”
“要是发现有任何不符,你们的资质申请可就悬了。”
走出办公楼,郑涛长舒一口气。
但他没有丝毫停留。
立刻给陈宇拍去了电报:
“急需港式监理工程师,待遇从优,可预支安家费。”
“时间紧迫,务必尽快找到合适人选!”
接下来的日子里。
郑涛每天都在为寻找人才奔波。
他穿梭于各大招聘会,拜访行业内的专家。
甚至亲自跑到一些工程师的家中,邀请他们加入精益置业。
有一次。
为了说服一位经验丰富的监理工程师。
他在对方家门口等了整整三个小时,直到深夜。
最终。
他的诚意打动了对方。
......
当然很多人对新兴的房地产公司,持怀疑态度。
担心公司的发展前景;有些则因为待遇问题犹豫不决。
但郑涛没有放弃。
他耐心地向每个人介绍公司的规划和愿景,描绘未来的蓝图。
经过不懈努力。
终于在资质审批的现场核查前。
郑涛做好了充分准备,为公司凑齐了所需的专业人才。
而陈宇。
则是在不停地联系着各个学校建筑学,以及土木专业的毕业生。
这对他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人来说,并不是难事。
通过他们。
陈宇也找到了一些,持有相关证件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