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地产公司筹备(一)

1988年霜降后的第一个周一。

BJ某设计院内。

四楼的天窗,漏进斜斜的阳光。

将会议室里的尘埃,照得纤毫毕现。

王健推开厚重的木门。

腋下夹着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卷边。

边缘处。

还留着他反复翻阅时,留下的折痕。

屋内六位资深建筑师,围坐在长桌旁。

正为某栋建筑的朝向的问题,争论不休。

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

“诸位!”

王健将文件重重地拍在长桌上。

发出的声响,让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他接着道:

“我们要做的不是‘配套’,是‘生活系统’!”

他拿起红色的激光笔,指向墙上巨大的投影图纸。

在那上面。

一个现代化小区的轮廓已然成型。

幼儿园与社区医院呈对角线分布。

中间的绿地被细分为晨练区、儿童乐园和宠物活动区。

每一处区域,都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标注得清清楚楚。

“你们也知道我做家电生意的。”

王健解释道:

“我觉得一个合格的社区,就像家电生产的流水线。”

“每个生活场景,都要精准卡位,不能有丝毫偏差!”

首席建筑师陈明德,伸手拿起容积率测算表。

手指快速划过密密麻麻的数据。

略微计算后,他提问道:

“王总,按这个配套密度,每平米建安成本要增加150元。”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多出来的成本该怎么消化?”

王健没有立刻回答。

而是从帆布包里掏出泛黄的《深圳特区报》。

1987年土地拍卖的报道,被红笔圈了又圈。

旁边还贴着他手写的批注。

“当别人计算建筑成本时,我们计算生活质量溢价。”

他将报纸摊开在桌上,继续说道:

“看看深圳的发展,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变革。”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住宅,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他又指向图纸西南角继续说道:

“这里的小学要预留扩建操场的用地。”

“十年后中国会有独生子女政策的第二代,他们需要标准足球场。”

“现在多预留一些土地,看似增加了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对未来的投资。”

“可政策随时可能变化,谁能保证十年后一定是这样?”

另一位建筑师提出质疑。

“做企业,要有前瞻性。”

王健目光坚定道:

“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要看到城市发展的趋势。”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化,人口会不断向城市聚集。”

“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况且想要提高价格,只有先打出口碑来,才有可能性。”

“我们可以接受暂时性的低利润,这也是我做生意以来,一直秉承的原则。”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从上午一直到夜幕降临。

中间休息时。

王健给每位建筑师递上一杯浓茶。

和他们聊起自己在青石镇的经历。

讲述那里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故事,渐渐软化了建筑师们最初的抵触。

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项目。

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天际,会议室的灯光亮起。

建筑师们围坐在桌前,继续对图纸进行修改。

他们逐寸丈量土地,讨论每一处细节。

小到路灯的间距,大到整个小区的交通流线。

窗外的街道渐渐安静下来。

而屋内的讨论声却愈发热烈,绘图板上的蓝图也在不断完善。

......

HP区工商局的铁皮柜台前.

李婷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提交材料了。

她的的衬衫领口被汗水洇出了盐渍,紧紧贴在脖子上,带来阵阵不适。

办事员第三次将材料退回.

语气中带着不耐烦道:

“经营范围必须明确到具体项目。”

“‘房地产相关业务’这种表述不符合规定。”

“你这样模棱两可,我们怎么审批?”

李婷咬着钢笔帽,大脑飞速运转。

她想起王健开会时,强调的“配套先行”理念。

心中渐渐有了主意。

她深吸一口气,重新拿起笔。

在“房地产开发经营”后工整写下:

“含住宅、商业综合体、工业配套用房;

物业管理;自有房产租赁;

建筑材料购销;室内外装饰工程...”

写到这里。

她笔尖停顿,想起王健描绘的那个小区。

那里有学校、有幼儿园,孩子们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于是。

她果断加上“幼儿园、学校项目筹建”。

填写完后。

她又仔细检查了一遍所有材料,确保没有任何遗漏。

当她再次将材料,递交给办事员时,心中充满了忐忑。

这一次。

办事员接过材料,逐页翻看。

许久之后,终于点了点头道:

“这次差不多了,回去等通知吧。”

李婷走出工商局。

外面的阳光格外刺眼。

她骑上永久牌自行车,朝着临时办公室的方向驶去。

一路上,她的心情无比激动。

仿佛已经看到了公司执照拿到手的那一刻。

......

核名通过的傍晚.

夕阳把“精益置业”的营业执照,照成暖金色。

李婷小心翼翼地把执照捧在怀里.

用蓝布将它仔细包裹起来,放进车筐。

她迫不及待地蹬着自行车往回赶.

车轮在马路上飞速转动,带起一阵微风。

推开办公室房门时。

王健正在灯光下,列着资金表。

他眉头紧锁,神情专注。

“首期注资1000万,家电基地占股60%,剩下的400万...”

他喃喃自语着。

他突然被声音打断。

抬头看到李婷手中的执照。

“去给交通银行的张行长打电话,就说我们有了第一块敲门砖。”

“有了这个执照,我们在融资的路上,就能走得更顺利了!”

李婷放下执照,立刻拿起电话。

拨号时,她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电话那头。

张行长听说执照已经拿到,语气明显热情了许多,他赞赏道:

“王总眼光独到,我很看好你们的项目。”

“有了执照,贷款的事情就好谈多了。”

挂掉电话。

李婷和王健对视一眼,两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希望。

这个夜晚。

办公室里的煤油灯一直亮到深夜。

他们围绕着资金和未来的规划,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

建设厅资质审查处。

房间里的吊扇吱呀作响,搅动着闷热的空气。

郑涛坐在冷硬的木椅上。

后背的白衬衫早已被汗水湿透,紧紧贴在身上。

审查员的手指划过人员名单,眉头越皱越紧道:

“注册造价师只有1名,按暂定资质标准还差2名。”

“就这点人员配置,你们拿什么保证项目质量?”

郑涛的心猛地一沉,但他很快镇定下来。

不动声色地翻开文件夹。

露出夹在最上层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推荐信。

以及给退休高工老周准备的特殊协议。

“我们非常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

“这是同济大学给我们推荐的优秀人才,他们的专业能力绝对过硬。”

他指着协议,继续道:

“对于老周这样的资深专家,我们除了每月800元高薪。”

“还承诺将其名字刻在首个项目的奠基碑上。”

“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也是我们公司重视人才的体现。”

“光靠这些还不够。”

审查员不为所动道:

“资质审查关乎行业规范,不能马虎。”

“我们正在搭建技术委员会。”

郑涛赶紧指着随身携带的办公场地设计图,解释道:

“每位持证工程师都配备进口晒图机,图纸审核实行三级签批制。”

“从设计到施工,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把关,确保项目质量万无一失。”

审查员的目光,落在“质量追溯体系”章节,仔细阅读起来。

过了许久。

他终于点头道:

“预审材料可以收下,但现场核查时必须见到所有核心人员。”

“要是发现有任何不符,你们的资质申请可就悬了。”

走出办公楼,郑涛长舒一口气。

但他没有丝毫停留。

立刻给陈宇拍去了电报:

“急需港式监理工程师,待遇从优,可预支安家费。”

“时间紧迫,务必尽快找到合适人选!”

接下来的日子里。

郑涛每天都在为寻找人才奔波。

他穿梭于各大招聘会,拜访行业内的专家。

甚至亲自跑到一些工程师的家中,邀请他们加入精益置业。

有一次。

为了说服一位经验丰富的监理工程师。

他在对方家门口等了整整三个小时,直到深夜。

最终。

他的诚意打动了对方。

......

当然很多人对新兴的房地产公司,持怀疑态度。

担心公司的发展前景;有些则因为待遇问题犹豫不决。

但郑涛没有放弃。

他耐心地向每个人介绍公司的规划和愿景,描绘未来的蓝图。

经过不懈努力。

终于在资质审批的现场核查前。

郑涛做好了充分准备,为公司凑齐了所需的专业人才。

而陈宇。

则是在不停地联系着各个学校建筑学,以及土木专业的毕业生。

这对他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人来说,并不是难事。

通过他们。

陈宇也找到了一些,持有相关证件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