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孩子不觉得幸福
- 智慧家长这样做2:必须重视的98个常见问题
- 戴东
- 1576字
- 2025-02-11 17:35:16
我一位朋友的女儿过生日,朋友给孩子买了很多棒棒糖。我问他,孩子很喜欢吃糖吗?朋友回答,并不是孩子爱吃糖,只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一个愿望。在朋友小时候,有一次他奶奶带他出去玩,路过糖果摊,奶奶问他要不要吃糖。他表示不吃糖。奶奶对他不乱要东西的做法很满意并夸奖他懂事。朋友说,其实他当时真的很想要糖果,然而懂事和乖是那个年代对于小孩子的最高赞誉。他为了讨奶奶喜欢就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努力表现出懂事的模样。现在自己的条件好了,就想尽量满足孩子,经常和孩子交流,希望孩子能勇敢地说出自己真实的需求,不想让孩子度过一个压抑、敏感的童年。
这件事让我深思了很久。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通常会有意无意地用一个“乖”字来衡量他们是否懂事。家长最在意的往往是孩子在学校里面听话吗?在外人眼里是个懂事的孩子吗?在外面会经常惹事吗?对家长言听计从吗?
通常家长爱对孩子说,你要听话了会怎样,不听话又会怎样。似乎懂事的孩子总是能得到别人更多的夸奖。家长也乐于听到别人夸赞自己家的孩子懂事,让自己脸上有光;而往往会批评那些爱顶嘴、任性的孩子,认为他们不省心。
然而,同不省心的孩子相比,懂事的孩子就真的幸福吗?
我们在训练营里和很多孩子打过交道之后,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往往在小时候就是那种所谓的懂事的孩子,他们不敢任性,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了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了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这些懂事的孩子十分在意别人的感受,让别人觉得舒服是他们讨好别人最大的动力。他们会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压制自己的欲望,顺应别人的想法。其实,这种懂事的背后是深深的自卑,不敢对抗,一直小心翼翼。
他们拥有这个年龄段不该有的稳重和踏实,却没有了这个年龄段该有的天真和童趣。这些懂事的孩子从来不说喜欢,从来不说渴望,平时也不争、不吵、不闹,把难过和委屈习惯性埋藏在心底。他们本应该天真无邪,却过早地注重他人的感受,忽略了自身的意愿与需求,失去了正视自己想法和表达自己欲望的能力。
所以相比之下,“熊孩子”敢于反抗的行为,有时候恰恰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让他们敢于听从自己的内心,不愿意的时候敢于说出来。父母的责任是让孩子在乖孩子和“熊孩子”之间找到平衡点。
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各位父母三点建议。
第一,父母切忌过于强势。强势的父母对子女要求都很高,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有不停地满足父母的要求,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喜爱。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称赞,他们不停地逼自己做能满足父母期待的事,成为父母心中的乖孩子。然而一旦他们成年后需要独立做选择,成年之前的经历会影响他们的选择。
第二,父母切忌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对孩子而言,家与其说是一幢房子,不如说是稳定的父母关系。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的父母,会让孩子的家面临随时坍塌的危险。为了稳固摇摇欲坠的家,孩子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反过来安抚父母,他们会变得懂事、独立、坚强,以求得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自我价值感非常低、不自信,在处理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时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
第三,父母切忌经常向孩子吐苦水。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倾诉自己的辛苦,或是与人发生矛盾时经常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的伤疤,则会无意间把成人世界的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是无条件地爱着父母的,他们听到这些压力不会只是随便听听而已,他们会尽己所能保护父母,迫使自己变得强大,来为父母解决问题。这是最典型的“角色错位”。把父母当孩子来呵护的孩子,会有极重的匮乏感。他们在长大后也会讨好别人,委曲求全。
讲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和思想,是教育孩子的重点。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孩子将来走向社会之后,能够独立自主地面对问题,毫不畏惧,勇敢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妥协退让。因此,父母对孩子想法的尊重和理解,是孩子自信人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