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兵事,绸缪
- 星落五丈原,家翁魏延
- 闪电灭世
- 2469字
- 2025-02-09 13:23:46
大雪封野,南郑县的梅花开得正艳。
魏正站在大将军府的后院,望着满树繁花,心中想的是着即将到来的婚事。
这婚事,表面上是私事,实则关乎国事。
关乎着大将军魏延和降将系的亲密关系。
他要娶的是的马超女儿马俪,这桩婚事无疑能巩固双方的合作关系。
“君侯,大将军到了。”
杨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魏正转身,只见魏延大步走来,身后跟着几名身姿雄浑亲兵。
魏延虽年过半百,但精神矍铄,眉宇间依旧透着驰骋沙场的彪悍气息。
“忠贤,婚事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利益结合。
你若是不喜,多娶几个妾室,多收几个婢女便是。
男子汉大丈夫,功名事业才是最重要的!”
闻言,魏正一阵无语,他有说不喜欢这门婚事么?
更何况,马俪长的也很漂亮,而且眉宇间还带着一点西域的风情,很对他的胃口。
至于爱情?
那是穿越到乱世需要考虑的事情么?
喜欢的话,有能力就拿下,至于感情,日后自能生情。
当下拱手行礼:“阿翁放心,我想的是如何发展南乡县。”
“你在南乡县的一些举措,我有些耳闻,很多事情想不明白。
不过没关系,你自折腾便是。”
魏延点点头,示意亲兵退下,随后带着魏正走入书房。
书房内,一幅巨大的舆图铺在案几上,上面标注着大汉曹魏的兵力部署。
“忠贤,今岁以来,除了你的婚事,还有一事与你商议。”魏延指着舆图上的关中,“春耕之后,我准备再度北伐。”
魏正眉头微皱:“阿翁,如今大汉政事平稳。
刘禅陛下也颇为支持,当以休养生息为主。
北伐之事,是否再斟酌一二?”
魏延摆手笑道:“你多虑了。
自丞相薨后,大汉实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加。
箕谷一战,曹魏则因胡遵、牛金、司马师等人战死,实力大损。
此战,并无多少问题。”
魏正沉吟片刻,知道劝说不动,便不再多言。
他走到舆图前,指着子午谷道:“阿翁若执意北伐,我可遣一路疑兵出子午谷,牵制曹魏兵力。”
魏延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好,好,好!
忠贤果然深谋远虑,不过南乡县的防御也不能不重视。
魏兴郡可是虎视眈眈。
这样,我再拨给你一千无当飞军,由爨熊统领,你可随意调遣。”
魏正拱手道:“多谢阿翁。
此外,我还需一些春耕之物和匠工,以发展南乡县。”
魏延爽快的哈哈大笑道:“你要什么,尽管开口。
原本这汉中郡的太守,我可是属意于你的。
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偏生要去什么南乡县。”
两人又推演了一番北伐的战略,直到日落西山。
对此,魏正也没有太过担心。
正常状态下,他阿翁魏延乃是统帅之才,又岂能不知道北伐若不能整个占据雍州或者凉州,那就是一场拉锯战。
大汉最大的问题,便是汉中到雍州运粮不便,曹魏却可以源源不断的派兵派粮。
这也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原因所在。
他就是要占据长安,然后兵临潼关,把曹魏堵在关中以东,然后吃下整个关中大地。
此次北伐,其实还是以掠夺人口和财货为主。
大汉的人口还是太少了。
当年曹操从汉中撤退的时候,几乎把百姓都搬迁走。
大汉想发展,人口是死穴,就是鼓励生育,那也不是十几年就能看到效果的。
基数太低了......
至于凉州,当地豪族就是一群墙头草。
谁的势力大就听谁的,但是你要是想祸害他们,或者是把他们迁徙走,那不好意思,他就会和你拼命。
当朝之所以反抗马超,其实和忠君爱国并没有多大关系。
而是因为马超的部众以羌胡为主,羌胡喜欢劫掠,而马超又不加以限制,导致引起凉州豪族的公愤。
丞相多次迁徙人口,迁徙的也大多是羌胡。
“唉!”
魏延一声长叹,沙哑的声音中充满萧索,“中原,我还回的去吗?”
魏正心中一紧,连忙鼓励道:“阿翁当年不能做主,尚没有灰心丧气,今日已为大将军,怎么反倒如此?殊不知廉颇老矣,尚能吃肉十斤!”
毕竟在原本的历史上,魏延此刻已经死了......希望不要如同三国志游戏一般,玩什么剧情杀......
“小兔崽子,怎么和阿翁说话的,哈哈哈哈哈哈!”
魏延闻言,豪迈的大笑起来。
......
随后,魏正也就第一次见到了蒋琬。
情绪很平和,很有礼貌,有点温文尔雅的一个人。
目前魏正的婚事,以及春耕物资拨发,也都是他在安排的。
五日后,待在南郑县的各种事情准备妥当,魏正便带着一千无当飞军和数千运送物资的民夫返回南乡县。
到了二月,随着纸张制作成功,印刷术也已完备,大量的书籍开始印刷。
三清大学也就正式开课。
关于第一批的弟子招收,魏正力排众议,让整个南乡县三千多名适龄孩童全部入学。
开学当日,魏正站在高台上,望着台下密密麻麻的孩童,心中感慨万千。
胡排、杨康、诸葛瞻等七人站在他身后,虽人数不多,但个个精神抖擞。
丞相府的众子嗣中,最终有这些人最终选择留在三清大学,担任教学。
“诸位,”魏正朗声道,“从今日起,你们便是三清大学的学生。
这里不仅是读书识字的地方,更是培养你们成为大汉栋梁的摇篮。”
台下孩童们睁大眼睛,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师君在上,三清万岁!”
拜师礼起,孩童纷纷跪地高呼。
懵懂的还是懵懂,但有些早慧的却已经激动的难以自抑。
实际上,在得知魏正强制要求所有孩童入三清大学的时候,那些孩童的父母无不狂喜。
横亘在普通人和士族之间的鸿沟,实际上就是知识,就是识字。
现在,君侯竟教他们孩童识字,还是亲自教,很多人恨不得真的做牛做马......
由于人数众多,也只有在校场之上教学。
识字学知识的事情,可以借手他人,但思想工作的问题,魏正心知必须亲自抓。
三清大学的第一本教材,便是最新印刷的《三清训》,翻开第一页,“天有三清,地有三清,人有三清......”
这三千孩童成长起来,无异于后世的黄埔军校!。
不,比黄埔军校还厉害。
因为识字后,不但有人学军事,还有人学政事,以及工事。
这三千多教众,只是三清大学的一批弟子,也是三千多种子,只要长大,他们无疑会成为南乡县乃至大汉的未来。
训导完成之后,相关的识字工作自然也就交给了胡排等人。
除了胡排杨康等人,还有黄月英府中的不少识字的丫鬟和仆从来帮忙,这才使得场中并没有慌乱。
魏正回到县寺还没有喘口气,就被丫鬟请到了后院。
黄月英正在等他。
见魏正进来,黄月英手中捧着一本新印的《三清训》,笑道:“正儿,你这三清大学,倒不如说是三清教。
而你,就是三清教的教主。
说起来,正一盟的张鲁,私底下大家都叫他五斗米教的教主。”
魏正微微一笑:“师母说笑。
我不过是想为大汉培养些人才罢了。”
“是吗?”
黄月英放下《三清训》,若有所思的看着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