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益规划:深圳医院建设与城市未来
- 孟建民 韩艳红主编
- 4154字
- 2025-04-11 06:02:55
推进重点项目,打造健康城市
受访者 周学良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梁学民 深圳市宝安区卫生规划建设办公室主任
宝安区位于深圳市西部,处于广州和深圳的结合点,是产业和人口大区。宝安区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努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宝安区人民医院整体改造工程(二期)是2017年度宝安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旨在重点解决宝安区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国际化、智能化、环保型的新型医疗中心,对实现深圳西部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布局和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发挥关键作用。
记者: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好的卫生健康服务,宝安区政府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周学良:从医疗资源来讲,广州的医疗资源比较集中,但深圳的医疗资源比较稀少。目前,宝安区人口约540万,而在“十三五”规划中人口将达到600多万,这16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规模。而有人就要有医院,人民医院和人民政府都具有“人民性”,是为人民服务的。
宝安是深圳的发源地和基础,许多人有“宝安情结”,愿意在宝安本地就医。基于宝安的医疗需求,我们提出要打造国际化医疗中心,国际化医疗中心需要海陆空交通系统的支撑,从宝安机场走高速公路到宝安区中心区的时间不到5分钟,因此我们的国际医疗中心有得天独厚的城市地理条件。医疗中心的战略布局是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九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以及八家街道级医院进行全面改扩建,落实广东省的“医疗登峰计划”,把医疗做成制高点。我们对医院进行了详细规划,然后将区政府的报告向社会公布,请公众对我们的决策进行讨论,并加以完善。

记者:政府对医院建设项目给予了哪些支持?
周学良:政府对医院建设项目给予了很多支持,首先是决策的支持,第二是人力资源的支持。医院能建成什么样的规模和档次,决策支持非常重要,而医院的整体软实力和各个职能部门的支持也很重要,上下各方如果能达成共识,工作执行起来就会很顺利,正所谓上下同心者胜。
记者:深圳包括医院建设在内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如同奇迹一般,您觉得内在的驱动力是什么?
周学良:深圳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我们每年都会统计民生基本需求,这是项目的核心;另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看,深圳市医疗资源不足,若想留住人才,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医疗卫生事业的短板补齐,对于深圳的建设者来说,两千万人口的城市没有优质的医疗资源就会缺乏吸引力。
记者:宝安区人民医院整体改造工程是一个改扩建项目,需要协调民政、交通、规划等各个部门,您是如何实现科学化管理的?
周学良:从管理上讲,要想做好一件事,最重要的是要让所有人认同你的目标,这就需要提高认识。比如十多年来,宝安区一直渴望拥有适合自己的人民医院,而现在3300床的宝安区人民医院已经在建设过程中,在这个项目的推进中,我们首先达成了共识,然后克服了各种困难。所以说,没有干不成的事,只有干不成事的人,天下的事,都是人干成的,只有认真对待一件事,才能把这件事做好。
记者:在前期规划与建设期间,区政府和区卫生规划建设办公室做了哪些部署与统筹工作?
梁学民:在前期规划与建设期间,区政府和区卫生规划建设办公室主要做了组织保障、机构统筹、流程优化、组织专家这四方面的工作。

在组织保障上,2015年宝安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的“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领导小组”;2017年,宝安区成立了以分管发改工作的区领导任组长、分管医疗卫生工作的区领导任专职副组长、协调交通工作的区领导任副组长的“区人民医院整体改造工程(二期)建设领导小组”。在项目前期阶段,每月至少召开一次项目推进会,并加强与市地铁集团、南山区政府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医院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切实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
在机构统筹上,2016年3月,宝安区卫计局正式设立了区卫生规划建设办公室,改变了原重大项目办临时性机构的性质。通过聘请前期管家、选调、借调和招考等多种方式,完善专业技术力量,形成了一个既有医疗卫生专家也有工程技术骨干的全新工作团队,多专业搭配,优势互补,群策群力,进一步强化我区医疗卫生建设项目的统筹规范管理。
在流程优化上,项目通过采用可行性研究及设计全过程招标的创新模式,以及倒排工期、优化流程、并联工序、倒排各项前期工作时间表等措施,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为更好地实现医院项目设计单位和使用单位医院、项目单位卫计局的无缝对接,我局在前期工作中组织完成了全部设计任务,包括了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并完成了概算审批和预算审定工作。项目的建设单位组织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招投标工作,无缝对接项目管理工作,既缩短了前期工作时限,又充分保障了医院项目设计理念的延续性。
在专家组织方面,我局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产生并委托了设计咨询单位全程参与设计工作。与此同时,我局还以专业科室为单位聘请了由国内知名医疗专家、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共同为设计工作出谋划策。医院设计完成后,请相关专家专项审核,通过各位专家支持指导,分享建设经验,确保设计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宝安区人民医院整体改造项目于2016年10月完成可行性研究及设计招标工作,2017年8月我局将基坑工程的资料移交给项目建设单位所在区工务局,2017年11月,基坑工程开工,从项目完成招标到基坑工程正式开工,用时仅1年,体现了极高的前期工作效率。
记者:在宝安区人民医院整体改造工程(二期)建设工作中,取得了哪些实践经验?
梁学民:在整体改造的过程中,医院应更好地契合所处的周边环境,医院建设不能以孤立的方式存在,建设医院不能只考虑医院对交通、空间、日照、景观等资源的需求,应当考虑对周边资源的利用以及同周边环境的整合与促进。
宝安区人民医院地处宝安旧城区,毗邻地铁12号线,旁边有公园和学校,交通较为拥堵。因此,在项目前期规划阶段,医院改造与新建地铁、公园改造、学校、新安二路拓宽、湖滨西路贯通都息息相关。通过各项目资源的交叉整合,相互促进,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功能的同时,完善公共服务,解决旧城区交通问题,减少重复施工。统筹考虑是医院改扩建项目中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
记者:在这个项目中政府给医院建设管理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梁学民:宝安区人民医院整体改造工程(二期)定位该医院为“功能化、流程化、人性化、园林型”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根据这个定位,我们对设计方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要求。
在功能上,我们要求设计方能在用地紧张、高容积率的条件下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将医院规划为医疗中心区、体检培训区、康复区、行政科研区和后勤区等。在流线上,我们要求设计方能解决超大型医院的交通组织问题,能缓解院区交通拥堵的问题,医院要能与周边道路相连、与人行天桥相接、与地下通道相通。在人性化方面,我们要求设计方能集约布局,提供舒适、环保、绿色的医院建筑,为患者提供更多贴心的服务和空间。在园林化方面,我们要求所设计的医院能够与花园融为一体,利用建筑体量创造多层次的空间。
记者:对于医院停车难的问题,这个项目采取了哪些措施?
梁学民:宝安区人民医院原有车位约800个,而原有床位数高达1000张,受到扩建工程影响,全院车位仅余100多个,因此,停车问题异常尖锐。我们在项目施工期间和项目建成后都在努力协调和解决这个问题。
在项目工程施工期间,医院通过社会资本建设营运的方式,在门诊楼前广场新建了一座立体停车库,可提供大约400个车位。通过协调,新安街道办在新安公园设立临时停车场,可提供大约200个车位。
在项目建成后,我们致力于拓宽医院停车范围,建成后的医院地下车库可提供3300个车位。同时,与宝安区人民医院相邻的新安公园和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分别新建了三层地下车库,并与医院地下车库的各层互联互通。其中,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的地下车库规划为医院提供800个车位,新安公园地下车库也可提供一定数量的车位。这两个车库在满足医院停车需求的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提供错峰停车的服务。
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也是缓解医院停车压力的重要方法。地铁12号线的地下人行通道直达医院,新安公园地下设置公交首末站,同时增设公交线路,极大地方便了乘坐公共汽车的患者及家属。
除了解决紧张的停车问题,完善周边交通流线在这个项目中也非常重要。在宏观层面,一是打通湖滨路,构建联系宝安区东西部的快速诵道,二是沿新安二路道路中线新建双向四车道下沉路段,供路口直行过境车辆快速通过。在中观层面,优化周边道路资源,加大医院及近邻地块的停车位供应。在微观层面,通过“人车分流、立体交通”的策略,解决大型综合医院内部人流混杂、交通拥堵的难题。
记者:深圳未来的医院建设有哪些规划?
梁学民:我认为医院的建设应当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并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项目代建引入社会资本、适当发展高端医疗等。近期我区印发了《宝安区医院建设规划(2017-2025)》,按照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原则,并根据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和未来人口规划,统筹全区医疗资源合理布局。现我区总体规划建设9家综合医院、4家中医院、8家专科医院和2个医疗配套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床位数将由目前的6809张增加到22150张,切实提升我区医疗资源总量,满足辖区内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其中,纯中医治疗医院采用代建模式,我局已完成了代建单位的招标工作,正在组织完善规划设计方案。
记者:作为医院建设管理者,如何保持前瞻性,走在医院建设行业的前沿?对于未来医院您有哪些思考?
梁学民:医疗的需求确实越来越高,科技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作为一名医院建设管理者,我认为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随时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这个专业既包括自己原来的工程建设专业,也包括新的医疗卫生专业,因为医疗建筑是最复杂的公共建筑,专业壁垒确实存在,但我们需要不断攀升。而对于我们的医疗建筑,为了能适应未来的变化,也应当适当地留白。例如,宝安区人民医院门诊科室只设计诊室模块,未来可根据情况灵活选用;医技科室也预留了场地,便于未来改扩建,整体布局也可灵活变换。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未来的医院将更加注重患者的体验,有可能会出现商场医疗、远程医疗、酒店式医疗,也会出现集预防、保健、康复、养生于—体的综合医院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