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益规划:深圳医院建设与城市未来
- 孟建民 韩艳红主编
- 3398字
- 2025-04-11 06:02:55
好医院一定是现代化的
受访者余卫业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主任、原深圳市新建市属医院筹备办公室主任
作为人口急速增长的一线城市,深圳市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一直以来都较为突出,与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广州差距很大。近年来,深圳市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尤其在医院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形成了深圳市独有的工作模式。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主任余卫业曾经担任过深圳市新建市属医院筹备办公室(以下简称“新筹办”)主任,日前,记者围绕深圳市的医院建设模式对余卫业进行了专访。
记者:请问您是何时进入新筹办工作的?您如何看待深圳市这些年的医院建设工作?
余卫业:我是2010年开始在新筹办工作的,之前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后来被调至新筹办,在担任新筹办主任期间,主要经历了深圳市新安医院(现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宝荷医院(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深圳市新明医院(现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和其他几所市属三甲医院的筹备工作,对于医院建设前期的筹备工作有一些简单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卫生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整体上看,深圳市的医疗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有些不太适应,或者说在结构匹配上还比较滞后。历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事业的发展,明确指出教育卫生事业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卫生事业是短板中的短板,这个“短板”主要表现在医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医疗技术水平急需提升。

十多年前,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各个区至少配置一家市属三甲医院,为市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实现改革成果的全民共享。
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深圳市非常重视医院建设与人才引进,对高层次人才也有很多奖励措施,但现阶段各级医院仍然存在人才短缺、建设用地少等问题。不过在深圳市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八个新建医院项目中已有五所医院开业运营,总体来说近些年来深圳市的医院建设成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其规模较大、投资较多,我们为此设立了专门的筹备办公室,该医院建成运营后一方面在医院运营和患者评价方面达到了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引入的高水平医疗团队和配置的先进医疗设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深圳市的整体医疗水平,目前该院已被列入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
此外,深圳市现阶段的医院建设都在适当增加床位量,突破了传统医院的1000张床位,因为深圳市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小规模医院不能满足市民的医疗需求。
记者:在医院前期规划方面,深圳市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余卫业:医院前期规划工作有几个特征。
一是专业性。医院建设涉及多个专业和部门,是非常复杂的工程,专业性要求很高,我们筹备医院建设项目时会多次召开规划设计专家论证会,求贤问智。比如在新建医院的交通组织方面,我们邀请政府交通规划部门的负责人与相关的医院建设专家集体讨论关于医院的外部交通规划和内部人流、物流、车流的设计等,请他们提出专业意见。
二是特殊性。我们在建设医院时会充分考虑深圳的气候、地质等自然环境特征,从实际出发进行规划设计。比如我们会考虑风向因素,把传染科、感染科或者发热门诊设置在下风区。我们也会考虑自然降水问题,深圳市夏季多暴雨,医院在建设时一定要保证其建筑的基准面比正常道路高,否则,当发生暴雨时地下室通常会出现一边抽水一边灌水的情况,严重时会导致医院水、电等各方面出现问题。我们还会考虑地形因素,因为深圳的地形以丘陵居多,我们医院在布局时,都会有一定的护坡设计,防止极端天气出现滑坡。
三是整体性。在项目筹备期,我们严格按照深圳市医院建设投资费用相关规定执行(深圳医院建安工程投入由以往的5000元/平方米提升到了目前的7000元/平方米),在建设时我们坚持精细化管理,以实现医疗功能为首要目标,结合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设备因素,全面规划医院建设。
记者:从医院运营的角度看,您对深圳市医院建设有哪些建议?
余卫业:随着深圳人口的快速增长,许多医院都在竭力建设3000床规模的医院。按照1∶1.6的配置比,3000床规模的医院需要5000名左右的工作人员,如果再将门诊患者及家属计算在内,医院内每天至少要容纳2万人,需要物流、水电、膳食、洁净、维修等一系列系统的支持。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个优质、安全、舒适的医疗服务环境是所有医院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我建议在医院规划建设时切不可随意扩大规模,要在考虑服务更多患者的同时考虑医院的运营效率以及医疗风险。
记者:深圳市近些年在医院建设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与探索?
余卫业:深圳这些年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一直都秉承着“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意志与决心,持续不断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积极探索。
目前深圳也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比如今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深圳“90”,即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办理完成,总审批时间不超过90天,将原来的审批时限压缩了三分之二。特别是这次改革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方面重要的堵点、痛点进行了流程优化,比如对项目建设进度影响最大的用地问题,将原来由项目建设单位向规划国土部门申报项目选址和用地预审意见改为规划国土部门根据发改部门推送的项目立项信息主动选址找地。还有,原来由建设单位向发改部门报送项目建议书和申请下达前期经费,现在改为由发改部门对已经确定的建设项目主动下达前期经费并明确项目建设相关信息。
深圳市发改委今年7月也出台了深圳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市场化代建试点实施方案,在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方面探索以合同治理为基础的市场化、专业化、法制化代建模式,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代建试点,预计不久也会在医院建设过程中推行市场化代建。
记者:您认为深圳市的医院建设模式有哪些优点?是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余卫业:深圳医院建设模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效率高,项目建设者之间可以互相参考、学习和交流,尽量避免犯相同的错误;二是协调性强,可以统筹协调城市的医疗功能分布,合理满足不同地区之间的医疗需求。这种模式唯一存在的缺陷可能是医院的筹备方、建设方与管理方之间的脱节问题。
客观来看,深圳市的医院建设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国内除了深圳,其他城市都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段内建设8家三甲医院。我认为深圳市医院建设的经验不在于同时建设这么多项目,而在于医院建设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更好地提高运行效率,满足医疗需求和现代化医院的发展要求,这方面是深圳市花费较大精力在做的重点工作。
记者:深圳市是否考虑过设置一个监督机构?是否制定过地方性的医院建设标准?
余卫业:深圳市的医院在建设时各部门有分工也有合作,单独设置一个监督机构不太现实。新筹办负责新建医院项目的前期工作,市建筑工务署负责组织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等工作。在建设过程中,新筹办侧重于关注实现医疗功能,工务署侧重于关注建筑质量。不过,其中有些阶段的工作需要双方共同参与,例如医院信息化系统与物流系统的选择、专家论证会的组织、医院设计方案的确定等。
2016年12月,深圳市发改委、卫生计生委、医管中心共同制定了《深圳市医院建设标准指引》,对我市医院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国家规定,医院的床均建筑面积是120平方米,深圳市制定的床均建筑面积标准是180平方米,其他包括床位、电梯设置等方面我们也都会按照符合实际需求的标准来实施。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医院是好医院?深圳市未来的医院建设工作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余卫业:我认为好的医院一定是现代化的医院,具体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外观设计要舒适、色彩搭配要合理,要保证医院拥有充足的照明,不能单纯为了节省费用,降低灯光亮度,让患者感受到压抑。我们的医院不能为了医疗而医疗,无论是外观还是室内,一定要注重人性化设计,营造舒适轻松的疗愈环境,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第二,医院建设一定要有前瞻性和灵活性,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无论是医技科室还是门诊科室都要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满足未来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我认为,深圳市未来将会逐渐减少新建医院,而逐步转向对医疗规划不合理、医疗工艺设计不科学的传统医院进行改造,努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承接更多的疑难重症诊治任务、公共卫生灾难防治任务和保健康复任务,并联合华南地区乃至国内外多家知名医院,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