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锋语者
  • 季锋
  • 2971字
  • 2025-02-24 15:59:09

让习作评讲课上得有滋有味

在很多语文老师眼中,习作讲评课是可有可无的,貌似上不上,学生就是那个样;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习作讲评课是可上可不上的,只要分数放在那里,自己得了一个满意的成绩或者一个“优”“优+ 星”,就很满足了;在教研部门的眼里,习作讲评课有没有是不要紧的,因为有些检查就是要确保眉批和总批的字数达到多少就好,或许根本没有人考虑过进行习作讲评课的赛课……事实上,对于一个学生而言,他们的习作就仿佛是他们的“孩子”,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语文学习的成果,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珍视自己的习作,习作是学生自己的生活,是学生真实的世界,更是关注儿童本身,从而唤醒和开发学生内在习作意识的重要途径。

对儿童而言,习作在概念来说是抽象的,但是对于每一个习作创作的个体而言又是非常具体的。不同的智力水平、心理特征、知识积淀、家庭背景和个人努力程度不但决定了他们的习作态度、水平,还包括他们彼此之间在习作过程中的差异,因此笔者强调,教师应以“儿童的方式”评价习作,让习作评讲课变得有滋有味。

一、习作评讲可以“有声有色”

习作讲评课最大的意义在于唤醒、激发、点拨和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教师的技巧功不可没。老师和学生都知道“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而最好的修改方法之一就是大声地读读作文。但是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作文。笔者曾经做过相关的调查:

A

23

通过表格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说不清的人数也在逐渐递增。问卷显示学生不愿意大声朗读作文的原因主要有三:一、觉得写作是自己的事情,大声朗读会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二、觉得自己的作文写得不是很好,如果大声读出来,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哂笑,甚至是挖苦;三、如果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作文,而自己写得又恰好不错,会给同学一种卖弄、炫耀之嫌,因此选择不读。

面对这样的现实,教者一方面做“心理疏导”,强调习作虽然是写自己的生活,但是有必要去和别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同时也在具体方法上做出指导。有一位老师在执教《介绍一种水果》的时候让学生聆听了这样一段录音:“柚子不仅口感好,而且还有很多功效:‘中医认为柚子果肉性寒,味甘、酸,有止咳平喘、清热化痰、健脾消食、解酒除烦的医疗功效,柚皮又名橘红,广橘性温,味苦、辛,有理气化痰、祛寒燥湿的作用’……”

师:“这样写好不好?”

生:“不好!”

生:“听不太懂。”

生:“很多都是专业术语,或者是从网络上下载下来的。”

师:那怎样才能改才好呢?

生:“要学会利用资料,将资料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就好了。”

一段录音,不但激发了学生参与评价课的兴趣,同时也通过朗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指导,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有学生的作品写得还不够完美,磕磕绊绊地读一读,在会心的笑声中,学生也能自主修改作文了。笔者还曾经尝试着模仿微信上“为你读诗”的环节,将优秀的习作进行录音,让学生一起鉴赏、品味,还将这些作品发送给学生的家长,表扬鼓励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树立了习作的自信。

高质量的讲评课不但有声,还会有“色”。笔者在一次以《学校的冬季运动会》为题的周记讲评课前整理学生习作,发现不少学生尽管描写了跳绳、踢毽子、团队长绳等几个项目,但是对于比赛环节和细节描写得不是很具体。于是在讲评课上,老师特意将一组比赛时的精彩画面挑选出来,单绳跳、双飞跳、踢毽子、盘踢、长绳团队赛……甚至连啦啦队加油的照片也放了出来。在赏析照片的同时,也为学生再现了当时比赛的情景,带领学生走进属于自己的回忆。经过一番交流和分享,学生修改习作的效果较之原文,在流程和细节上好了很多。

二、习作评讲可以“有板有眼”

习作讲评课的策略有很多,旨在解决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就笔者所了解的学生习作诟病,主要体现在布局谋篇和细节刻画两个方面。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一些学生把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写得很冗长,而文章的中心环节篇章却写得很短小。于是在讲评时,笔者这样提醒学生——一篇文章的框架就好像你设计的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的脑袋不能太大,脚也不能太大,否则就会显得很笨重。而习作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这个机器人的躯干部分。这个躯干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一个是上半身,一个是下半身,而连接两者的是“腰”,也就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环节。至于这个机器人的脸长什么样子?脚是怎么设计?都应该根据这个机器人的用途和功能来进行。

评讲课除了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框架的整体板块把握,对于习作中出现的细枝末节的“小情况”也不要忽略。一个学生在写自己的国庆生活时发来了一篇《喂狗记》的文章:“国庆节,我和爸妈一起回到老家南通。还没有到表舅家就听见一阵狂吠的声音,原来表舅家养着一只超级大狼狗。一开始我还有点害怕,但是很快就和它熟悉起来。”

看到这个片段,老师先是将这句话出示在屏幕上,然后问大家:一只令你害怕的,还没有见到面就听到狂吠的超级大狼狗,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跟人很快熟悉起来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无论是有没有和狗有过接触的同学都帮他出谋划策,而大家的交流也唤起了这个同学对当时情况的回忆:原来是这只狗的主人,也就是这位学生的亲戚通过与狗的指令,再加上用一些食物的配合,让这只大狼狗逐渐地和他熟悉起来。这段描写加上去之后,整个文章的内容就丰满起来了,而一个关于细节描写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怎样写比写什么更重要。”这是常常挂在我们语文老师嘴上的一句话。如果一个学生知道自己怎样整体地进行文章框架的建构,又知道如何进行细节的修饰和描述,相信这样的素养一定能写出感情真实、文通字顺、有板有眼的美文来。

三、习作评讲可以“有头有脸”

在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次中,“尊重需求层次”是对于每个人都普遍存在的。

每一个学生也同样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意识自己到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无论这个学生是优秀的或者是普通的。同学、老师、家长,甚至来源于媒体、社会的认可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所以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中对于习作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

能够看到自己的文章在一定的平面范围内展示出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是多么高兴的事情。于是,在报刊上发表,在班级日报上发表,在教室橱窗上发表……随着各种期刊、杂志、报纸小记者活动的逐渐丰富,这样的评价展示会越来越提升儿童进行习作创作的热情。

笔者所在的学校还有一位教语文的徐老师,她对学生习作的最高奖励就是回应一篇描写这位同学的文章,而且字数不少于2000 字。在让学生、家长、同事感动于教者大爱无疆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下一步的习作奠定了完美的基础,真是一举多得啊!

习作是学生的劳动成果,习作讲评课并非一篇习作的终点,学生对于习作的兴趣及其习作素养的提升,才是习作教学需要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80% 以上的作文评价只关注习作文本,而不涉及习作的主体及习作活动,因此学生拿到作文本只看分数,但是对于教师的眉批与总批并不关心。因此,教师务必要注重评价过程的开放和多元,才能让学生在习作评价课上有滋有味起来,他们的细节描写才会有血有肉,习作才会有条有理,我们的习作课堂才会有始有终。

本文发表于《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5 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