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锋语者
  • 季锋
  • 16字
  • 2025-02-24 15:59:09

第二板块舌锋如火实践阅读教学之径

走出怪圈,还童话教学之清亮

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目前在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各类童话丰富多彩,有的是科学童话,有的是叙事童话,还有的是作家创作的育人童话。尤其是在小学的低年段,童话类的文本甚至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童话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承担起它应有的功能,真正做到在感悟语言文字、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让学生领悟“ 真善美”,在童话世界中轻舞飞扬。

然而,我们所见的童话教学却常常走进了“十二字”怪圈:无想象,灌知识,少个性,求深度。简单、空洞的说教成为童话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忽略了童话本身的艺术特点,站在“成人”的角度,剥夺了学生用“童心”阅读“童话”的权利。如何走出怪圈,还童话教学之清亮?

一、快乐与童真并存——童话教学主旋律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木偶奇遇记》时设计了这样的“最后5 分钟”——师:匹诺曹回家以后为什么感到后悔?

师:“他大哭着扑进杰佩托的怀里,承认了错误”,表明匹诺曹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师:匹诺曹改正错误后,木匠杰佩托又是怎么对待他的?

类似于这样的教学设计、案例还有很多很多。 教师仅仅注重故事情节和自己认为应该教给孩子的道理,而忽视了童话这一文体特点。以教参为“圣经”,以所谓的标准答案和人文精神为“准绳”,拒童真于千里之外。反之,有位教师在执教《风娃娃》一文时如此导入——师:“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孩子们,猜猜看,它是谁?(风)师揭题: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就是来自风家族的一位小成员——“风娃娃”。(师板书:风娃娃)“风娃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小脸蛋,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真可爱。”(师边叙述,边板画“风娃娃”图像)请学生读题后,老师接着问:想和风娃娃交朋友吗? 那就和风娃娃打个招呼吧。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 少些限制,多些引导; 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体现童话教学的游戏精神,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成长。

事实上,不同的童话故事有着不同的内涵,即使同一个童话,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冲突。什么样的童话故事在什么时候提供给学生,有着最适宜的时机; 什么年段的学生教什么样的内容,有着最适宜的选择。但整个小学阶段,“快乐”和“童真”应该成为童话教学的主旋律。

二、情趣与言语共生——童话教学强音号

不同的童话主题和创作模式,决定了教师选择的教学策略和有效手段不同。就算是同主题的童话故事,教师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地处理教材。要将情趣摆在首要位置,在有情有趣的言语活动中,实现童话与学生生命的对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 激情朗读。

各版本教材中选取的童话大多数语言浅显而生动,这对于发展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有着积极作用。如《小马过河》一课,小马与妈妈、牛伯伯、小松鼠的对话,非常符合小学生口语的特点,教师要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可通过填写“语气词”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既是学习课文的好方法,也是吸收语言的好方法。指导朗读童话,要用接近口语的语气,像述说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样,在表达出文本应有的情感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讲述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指导学生讲述自己学习的童话故事,就是通过讲述这一实践活动,提高童话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比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以这样来组织“讲故事”活动:

(教师播放课文动画,但是没有声音。学生欣赏。)师: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不过这个故事里的小动物们都没有声音。动物王国电视台台长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读书、表演特别棒,想聘请小朋友们做动物王国的配音演员,瞧,还特意寄来了招聘启事呢!(师出示招聘启事,生读启事内容。)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给这个童话故事配音吗? 那可要仔细看哟!指导朗读字词句,粗浅地理解课文。学生根据插图试着给画面配音,互相评价。学生根据动画课件的画面,给动画配音,创造性地加上动作和表演来讲述这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

每一个环节,学生都既紧张又兴奋。 教师正是利用“给动画配音”这一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讲述童话故事,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同时也培养了听说读等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3. 角色扮演。

儿童之所以喜爱童话,是因为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然而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仅仅满足于对童话进行理性的“分析”,故事中的形象被分析得淋漓尽致了,童话故事独特的魅力却荡然无存。一位教师教学《小猴子下山》是这样设计的——教学伊始,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玉米、桃、西瓜等模型教具和小猴子、小白兔的头饰,告诉大家今天要演一个童话故事。先指导学生读课文、分角色、教表演,接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练习表演,再找两个学生分别戴上小猴子和小白兔的头饰扮演小猴子和小白兔。“小猴子”按照书上的五幅图画的情景,表演扛玉米——扔玉米摘桃——扔桃摘西瓜——扔西瓜追“小白兔”。

这样的角色表演,满足了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勇气,还锻炼了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既顺应儿童的天性,又适宜童话的特点。

4. 后续想象。

“读写结合”是现在很多教师在处理教材、利用教材时经常采取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体会童话的语言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位教师在教学《 丑小鸭》一文时,就充分利用文本,设计了两个想象写作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对故事的解读,进行角色的换位,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他们内心的感悟:—是在丑小鸭被迫离家出走时,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 二是在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后,写一封报喜信。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续编童话故事。

续编童话故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除了结合文本进行续写的想象之外,还可以利用各类资源进行童话故事的创编,如看图编写童话、根据词串写童话、观察事物编童话、自由创编等,可以结合年段的不同和童话文本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策略,设计不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享受童话带来的愉悦。

冰心曾说:“可爱的,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谈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总是活泼泼地,笑嘻嘻地。”教学童话题材的文本亦是如此,不必挖掘太深,只要激发童趣、顺应童真、润泽童心,就能展现出童话文本教学的独特魅力,带学生进入一个至纯至美的天地!

本文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2012 年第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