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德育从心灵开始

张妙龄(岭南师范学院培训学院)

作为班主任,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平时处理学生问题,往往苦口婆心地教育了一遍又一遍,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不明显就再教育,再教育还是不明显,或者一开始有效果但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样,为此,许多班主任感到很无奈。在身体上,我们可以看着学生们长得越来越高大;在知识上,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们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但是,在内心世界里,我们却感觉和学生们越来越疏远。出现上述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我们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的有效性肯定有关。教学讲究有效性,德育同样追求有效性,我相信“大道至简至易”,认为德育的大道就是“德育从心灵开始”。

“德育从心灵开始”是岭南师范学院培训学院、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张妙龄工作室的指导思想。要科学地、以一种专业精神爱学生,用适合的方式方法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事情的好处和必要性,愿意自觉遵守或改进。“德育从心灵开始”就是把德育工作从心灵做到心灵,在我们的心和学生的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深入了解学生,是实现“德育从心灵开始”的前提

孩子的内心世界,越是简单时越愿意对外开放。比如孩子上幼儿园时,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也很容易接受我们这些大人的观点和建议。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就会逐渐对我们封闭。这对孩子来说,是成长的标志,是个性的发展,但也使我们和孩子们的交流难度加大了,很难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家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才能很好地和学生沟通。但是要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是很困难的,我们要考虑时代特征、社会环境、家庭状况、年龄、学段、个体特征等,还要对各种因素加以具体细化和个体化,比如同一个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和下学期不一样,今天和明天可能也不一样。我们要用深入的、独到的、变化的、善解人意的眼光观察、了解并欣赏我们的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正在教的或者是已经毕业的学生经常对我说:“老师,我们喜欢您,因为您最懂我们,因为您总是知道我们想要什么、知道我们的心思、知道怎样引导我们,您总是能走进我们的心里。”晓燕是个粗心大意的女孩子,我知道她之所以粗心是因为她想提高效率,所以我想办法帮她改进方法,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效率。调皮捣蛋的路波经常被同学投诉,但他喜欢跟在我身后,帮我做事。我知道他之所以调皮是想引起我和同学们的注意,所以引导他通过为同学们服务来获得同学们的好感。萌萌的成绩总是提高不了,我知道她的智力没有问题,只是自卑束缚了她进步的勇气。我知道明成不是冷漠,他默默地关心着大家,默默地为大家付出,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我知道每个学生的心灵上都有一把锁,只要我们找对锁孔,就可以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走进他们的心灵,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二、“兼爱”,是实现“德育从心灵开始”的基础

“兼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它主张没有等级差别地爱所有的人,应用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上就是不受相貌、家境、智商、成绩、性格等因素影响,在情感上平等地爱所有的学生,在方法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具体对待,因材施教。只有对学生“兼爱”,才有可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从而使其“亲其师,信其道”。

班里有三个特殊的学生,成绩优秀的学霸小蕾、成绩糟糕但被称为“跳高超人”的小滕和喜欢做木工的小萌。同时面对这三个不同特质的学生,我的态度就是“兼爱”,即在情感上平等地爱他们,不会因为小蕾的成绩好就偏爱她,也不会因为小滕和小萌的成绩差就歧视他们。我们作为班主任,要掌握其各自特点,增强其自信心和进取精神,挖掘其潜力,动员他们在分班时选择不同类型的班级,让他们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其个体发展,使成绩优秀者更优,同时也适当提高动手能力和锻炼身体;让跳高者跳得更高、喜欢做木工者实践能力更强,当然也要增强信心,提高学习成绩。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这个世界的尺度永远不会是单一的,没有必要太苛求自己,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软肋,真正的挑战往往在考场之外。我爱像橡树一样高大挺拔的学生,喜欢像玫瑰花一样娇艳可人的学生,就算是像小草的学生,我也要让他们充满生机,热情洋溢。“兼爱”是德育工作者真正喜欢学生的体现,“兼爱”体现了对教育对象平等的爱,“兼爱”充分体现了多元智能观,“兼爱”体现了现代教育对个体的尊重和因材施教,“兼爱”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换位思考,是实现“德育从心灵开始”的良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在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从而很难处理好突发事件,这时如果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便能达成谅解。换位思考是达成谅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进行沟通。

小敏看起来文静而秀气,平时学习也很认真,但就是每周迟到三四次,这让我非常生气又无可奈何。经了解我发现,原来小敏的父母都是上夜班的,每天早晨小敏都是家里起得最早的,她要先送弟弟去学校,然后自己再去上学。站在小敏的角度去思考,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姐姐和学生啊,她的迟到变得可以理解。但我们也要让小敏站在老师的角度,明白迟到的害处。如果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共同寻找解决迟到问题的良策,迟到就不再是烦恼。

四、德育从心灵开始,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依赖人际关系、沟通能力。软与硬是相对而言的。专业的技术是硬本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沟通本领则是软本领。”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没有“沟”?肯定有!不可逾越吗?当然可以!只要在“沟”上架起一座“桥梁”就可以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呼应与沟通,同样需要筑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而“德育从心灵开始”便可以构筑起这一神奇的桥梁。

例如,你的学生喜欢做眼保健操吗?如果学校和老师没有组织检查,他们肯定不做;如果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可能更愿意选择玩耍、课间小睡或其他。我的学生也不喜欢做眼保健操,为什么不愿意做?他们普遍回答:“做眼保健操没用又麻烦!5分钟的时间还不如用来小睡!”我回想自己读书的时候,也没有认真做过眼保健操。难道做眼保健操真的没用?我决定自己先用心尝试。我用一周的时间来学习眼保健操涉及的穴位和按摩方法,用心体会其中妙处,然后用主题班会课的形式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做眼保健操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它是确确实实可以保护眼睛的。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件事的好处后就喜欢做眼保健操了,甚至不用老师检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地、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内心,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了。

主题班会课后,我以为我们对穴位的学习告一段落了,但没想到,这节班会课引起了学生对中医的极大兴趣,学生经常和我一起探讨常用穴位,如风池穴和风府穴在预防感冒方面的功用等。一天,一个学生兴冲冲地对我说,老师,网上说日本的中小学生每天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敲打“足三里穴”,这可是人体的第一保健大穴哦,“每天敲打足三里,胜过吃只老母鸡”呢!我鼓励地笑笑:“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实验,再在全班推广,好不好?”他干劲十足地去操作了。一天,因为某件事,我在班里大发脾气,在我准备离开教室时,一个内向的女孩子走上来小声和我说:“老师,刚才我们惹您生气了,对不起。您大动肝火,这样对身体不好,建议您回去按按‘太冲穴’和‘行间穴’,对消除肝火的坏影响效果很好的。”我心里感觉热热的,我狠狠地批评孩子们,但他们知道我对他们的厚望,不但不怨我,还心疼我,怕我气坏了身体,小小穴位见真情啊!

过了几天,隔壁班的班长很郑重地邀请我到他们班开“有关眼保健操”的讲座,结果他们班的学生也喜欢做眼保健操了。然后是同年级其他班级的邀请、其他年级的邀请……我的很多已读大学的学生依旧喜欢做眼保健操,因为他们养成了习惯,做眼保健操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了。小小的眼保健操可以做成大文章,可见教育中无小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想我的“德育从心灵开始”就是在贯彻这样的宗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教育目标可以分为四层,即“接受”“顺应”“确信”和“内化”。“接受”是情感教育目标的最低层次,指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愿意接受。“顺应”是第二层,指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变化并在行动上有所表现,属于直观的、暂时的表现。第三层是“确信”,就是对事件和人物给予评价。第四层是“内化”,是情感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指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我们平时的情感教育一般局限于第一和第二层,也就是学生“感”而不“动”,“德育从心灵开始”是深化情感目标的有效途径,这样的德育内容更丰富、更鲜活,效果更好、更有生命力。

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看看吧,没有真实的了解,就不可能有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