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成长历程与典型案例
- 吕洪刚 殷丽萍 梁银妹
- 5693字
- 2020-08-29 15:08:40
1 全媒体时代“创新型”名班主任之路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相处和认知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班主任传统的身份和职能也衍生出新的意义,知识、信息爆炸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被“OUT”。在信息传播速度呈几何式裂变的今天,师者做“慈母”“辞海”,不如做一个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研究型班主任,做一个通过教育多维互动促成生命共同体形成的连接者。
深圳市高级中学是深圳市四所名校之一,它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紫色城堡”,但它并不是每天上演童话的梦幻王国。深圳这座城市特有的“创新”文化以及名校承载的各界厚望,赋予了“紫色城堡”特有的教育使命。作为“紫色城堡”的一名班主任和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我在这个实践教育梦想的城堡里带领自己的研发团队开展“以课程为载体构建未来课堂”的研究。作为一名班主任和学科教师,我庆幸自己一直有实践德育课题的一线平台,我也庆幸能汇聚全国有志于“以课程为载体构建未来课堂”研究的同仁,这让我的德育科研工作有更广阔的视野。此课题在研究中以“GLOBE教育项目课程”为载体,从理论到实践历时三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核心价值融入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的,以课程为载体,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建构出具有校本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在这一整套体系的构建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班主任角色的反思与确认。
在基础教育领域,对于班主任专业性的探讨由来已久,更有很多一线同仁会自嘲是中国最小的主任,却替家庭、社会承担了所有教育的责任,班主任似乎成了教育领域里最大的“弱势群体”,但静心反思后我们会发现,班主任工作的这种边界模糊的特点恰恰为班主任提供了探索的无限可能性。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下探索出属于自己三尺讲台上的“新常态”。
未来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不做“慈母”,不做“辞海”,做一个“创新型”教师
班主任组织团队开展德育研究,起初并非易事。一线的班主任大多工作琐碎而繁忙,加之在大城市生活的中青年教师又有比较大的家庭和生活压力,所以“研究”在基础教育领域很难成为一种常态。但如果没有研究意识,我们的育人经验就会永远停留在“农耕社会”和“手工作坊”里。这种“手工作坊”可能产生独一无二的“匠人”,但他们的“手艺”往往很难被传承和普及,所以“优秀班主任”常常是某个学校、某个地区的“一枝独秀”。如何让“一枝独秀”变为“万紫千红”,是近几年我在德育研究中思考得比较深入的问题。我本人的工作室是对全省开放的,因做项目结缘,也陆续加入一些外省的成员,他们来自北京、上海、天津、苏州等城市的不同学校,有的是一线城市名校,有的是偏远山村学校,但大家对未来教育、未来课堂充满希望,并且愿意携手共建。工作室的第一次会议是视频会议,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口音各异,但没有影响工作的效率。在第一次会议上,我们首先确定了“为所能为,无能为之,借力而为”的工作原则,工作室的成员致力于去做“社会活动家”,而不是只当埋于作业、苦口婆心的“念经佛”。做“社会活动家”的前提是我们要意识到班主任所承担使命的重大,班主任是学生生命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的人物,育人不是凭一方之力、一己之力能完成的,所以班主任责任重大。做“社会活动家”的目的就是去寻找那些可以解决孩子们成长之困、分享孩子们成长之乐的资源。在一次次学生自发的活动中,班主任的专业自觉开始渐渐“苏醒”。2012年深圳某名校开展一次学生社团活动,我从校金融社社长卢灼菲同学那里知道了这个活动,就想带几个老师去看看,他很惊讶,没想到老师们会关注他们学生自发举办的活动。在社团活动中我们认识了当时“邦德教育机构”的CEO周宝林老师,他为学生们做了非常精彩的公益演讲。演讲快结束时,我鼓励旁边的小吴老师去结识周老师并邀请他到我校给学生做讲座。小吴老师几乎是被我推上台的,结果周老师欣然答应。后来他不仅来我校开展了大型公益讲座,还带来了残疾人励志演讲家李智华(歌曲《隐形的翅膀》中的人物原型)。讲座结束后学生们在雨中为两位老师送行,都说这是他们听过的最动情的讲座。此次活动结束后,在工作室例会上我让大家总结此次活动,当时被我推上台结识周老师的小吴老师主动说:“刘老师,我有一个导师是礼仪专家,下次可以请他来给我们社团做小型沙龙吗?”我故意说:“你又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怎么认识这个导师?”他说:“同一个学校的,我可以通过我的导师联系他。”我笑笑说:“看来你人际交往的小宇宙要爆发了。”现在这位不善交际、大学毕业三年的男孩成了我工作室的外联骨干。我们每天都在告诉学生要挑战自我,但只有身体力行才能令人信服。我的工作室以及项目团队的成员能否加入团队的第一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外联”能力,在这样的锻炼中,我们不仅为学生们寻找到了好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们成长,也实现了班主任的自我成长。工作室管理采用了项目管理的方式,每个成员在大项目之下都有独立的项目,而每个项目都可以互相置换,没有“缺了谁就难以为继”的“用工荒”问题。我希望在工作室里培养出“U盘式”人才,可以自由连接“移动终端”,这样的人才需要善于整合教育资源,发现教育机会,创造教育情境。我们总是在鼓励学生做“复合型”人才,该有的素养都要有,但如果我们自己陷在无法自拔的窠臼中,又如何能培养出这样的未来人才呢?所以我们自己要先走出去,做一个“复合型”班主任。
未来课堂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不做学霸,不当学渣,成就“创新型”人才
一个学校最核心的文化应该是“课程文化”,有好的课程才有好的育人载体,所以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借工作室平台开发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校本课程是我研究的主攻方向,经过近三年的研究,我从理论到实践构建了体系较为完整的课程。目前课程在我校和部分兄弟学校推广,并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被《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晚报》等诸多媒体关注和宣传,还被立为市级和省级重点创新课题。回顾小小收获,我心中不禁无限感慨当时研发之路上的一段段“囧途”:顶层设计完成后开始进入实践阶段,实践主体是校内班主任,但班主任们工作琐碎而繁忙,对于实践课程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常常出现“应付之作”,交上来的课堂实录也有“流水账”的感觉。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让每个班的课代表来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并把课代表群体发展成了“创课社团”,学生们每周参加研究例会,和老师们一起做方案、写计划、设计教案、进班上课。一年下来,社团已经建立了专业的研发和管理机制,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尝试运用ADDIE模型的操作系统进行研发。ADDIE课程研发模型是美国及西欧国家广泛应用的课程研发模型,此模型包括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研发(Develop)、实施(Implement)、评估(Evaluate)五个阶段,根据GLOBE教育项目课程研发的实际需求,将此模型细化为研发项目立项、课程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开发、课程集成制作、课程验证、课程修订、讲师培养等几部分,同样在工作室的教师团队里也设置了相应的项目负责制。2015年7月20日晚,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创课社团”美编曾媛同学发的几张QQ聊天截图,截图上是他们几个担任美编的同学于子夜一点多还在讨论开学课程实施方案和海报宣传的聊天记录,同学们戏称他们的群为“德育狂魔”。夜深人静时,看到孩子们的分享,我很激动,没有人要求他们暑假还要半夜做这些工作,而且是几个孩子一起奋战到凌晨,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非常让人激动的景象。这几个学生只是“创课社团”的一部分,他们背后还有几十个社团成员热情地投入课程开发工作之中,目前这个社团已经能在班主任和工作室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开发、实施课程。如果我们把课程比喻成产品,那么这支学生课程研发团队已经实现“自主研发、自主推广、售后服务、自负盈亏”一条龙运作。去年他们带领全年级开展了一次以“与他人交往”为主题的同课异构公开课,分别有400多人的两个课堂,欢声一片。他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课堂,拥有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社团的成员根据主题的不同而随时形成新的研发团队,但团队理念和操作模式是一致的。这种“U盘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我们在开发课程中积极探索的。
暑假期间他们自主“加班”数次,开学初他们完成了GLOBE教育项目课程LOGO和宣传明信片的设计。当孩子们看到自己设计的作品被印刷、自己设计的LOGO出现在校园的角落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师生在共同设计、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点亮智慧,激发彼此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这种对孩子综合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的课程建设,是将教育的目光远望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把今天的课堂拓展到未来的课堂。
未来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让高远的教育理想落地开花
GLOBE教育项目课程研发团队和工作室的成员们在课程实践中构建了主题论坛课程、主题活动课程、研究型社团课程三大经典课型。“创课社团”主要修习研究型社团课程,主题论坛和主题活动课程均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三大经典课型在实践中都积极践行问题导向、合作探究、多维互动、敢于批判、认知互联、阅读演讲、价值提升、文化引领、点亮智慧九大原则。
主题论坛课程
主题论坛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教师通常先给出一个有意义的分析构架,讲课的重点不在于案例细节的问答,而是着力分析事实背后的问题及其含义,最后给出若干带有普遍意义的论点。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在课堂中对案例分析的能力、速度、毅力、辩论技巧、发言次数、提纯原理的能力、案例综合分析过程等因素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主题论坛课程主要训练学生在大量的信息流中进行选择、判断、做出决策的能力。
第一期论坛是主题“我眼中的春节——从‘吐槽’春晚开始”。论坛话题是从2014马年春晚“吐槽”现象开始,拓展到“春节”的民俗文化,以及社会不同人群对这种文化的不同态度,从生活中选取素材,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反思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国家认同感、责任意识、独立思想、创造精神、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同学们在课程结束后的课程反馈调查中达成的共识是对大到国际、国家、社会,小到学校、班级的焦点、热点事件不能只是空发议论,甚至是发泄情绪,而是要给予建设性意见,并身体力行、脚踏实地、积极改变。我校高一(7)班丁浩同学在论坛中以郎朗在春晚中的钢琴表演为话题,从时尚音乐谈到古典音乐,并辅以精美PPT和视频展示,给同学们上了一次古典音乐的通识课程,这些课堂片段都是我们课程设计者在设计中没有预料到的意外惊喜。此期论坛主题与稍后进行的2014年“北约”高校(“北约”高校共有13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自主招生文科考试中的题目“吐槽春晚”高度吻合。首期论坛引发了学生们的高度热情,也是我们培养学生舆论素养的第一节课。
主题活动课程
主题活动课程是主题论坛课程的拓展课程,是学生们在主题论坛课程中所做决策的具体实践,在此课程中学生需要将观点、想法变成行动方案并且根据活动项目需要自主组织团队完成项目。品德与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认知,更需要学生在体验中将其内化,主题活动课程就是基于品德和素养形成的规律来设置的。自课程开设以来,学生们根据主题自主设计、实践了若干活动项目,其中“公益课程创新设计大赛”“公益产品设计大赛”成了公益主题精品活动项目。在活动中社团领袖组织学生、家长和专家开设课程,开发活动项目,带动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与到活动项目中来。本学期学生们以“公益”为主题设计出“公益产品”,通过学生和教师评委团选出优秀作品,并且生产后在校园内售卖,获得的资金用来成立项目公益基金捐助贵州贫困儿童。学生们为筹集产品生产的资金,调动社会企业资源来投资,并且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做义工实习,将项目活动与职业生涯体验结合在一起,相当于完成了职业预科学习。我校金融社社长卢雨同学在参与项目资金筹备活动中渐渐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申请出国深造金融专业,家长非常感谢学校为孩子们开发了这样的体验课程。很多家长得知后主动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成为GLOBE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要社会资源。
研究型社团课程
研究型社团课程是针对学生领袖设计的课程。本学期11月30日和12月8日开展的面向全省及其他部分省市的两场“未来课堂体验课”全程以学生设计为主体,在时间维度上体现系列性,在空间上鼓励多维互动,在组织形式上突破班级授课制局限,在组织策略上建立课堂新型师生关系的未来课堂实践探究。高一年级学生经过说课比赛的初选,组建了“未来,我是谁?”主题论坛项目团队,对整个活动项目进行了专业的分工,并且充分调动了家校和学长资源来设计课程,得到了省市级领导和兄弟学校同仁的充分肯定。参与公开课辩论赛环节的高一(11)班张轩同学在说课时说道:“我们的生命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用来工作,所以我认为我们该从事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至少要在投入工作后能爱上这一个职业,否则我们的人生是可怕的,所以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首场体验课结束时,来自天津市第二十中学的张丽丽主任点评时用“震撼”一词来形容听课的感受。这次活动延承了工作室对学生和一线班主任的“孵化”目标:“以活动带项目,以项目带团队,以团队养文化。”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之下,培养孩子们成为优秀的团队成员是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作为一线班主任的我们首先要有能力根据业务需要组建不同的团队,充分认清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这也是班主任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工作室引领一线班主任和学生们在合作中成长,在体验中提升,在反思中改变。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仅要靠核心人才支撑,更需要一群平凡的人来共同完成一件不平凡的事。我们现在教会学生“乐学”“乐做”,将来在工作中他们才会“乐业”,项目团队和工作室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也是建设师生生命共同体的“孵化器”。时下,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很多教育理念应运而生,但教育的本质从来没变过,那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生命往来,而班主任的任务就是架起一座桥梁,让师生在互动中形成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