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陈坚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的若干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1):98-100.。依据《意见》的阐述,当前新农村公共文化具体内容分别是:

一是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以提高中央台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入户率为重点,争取到2010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力争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到套数更多、质量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

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丰富农村电影片源。加强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农村科教影片的放映。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三是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重点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促使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功能。要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共建的方式发展基层服务点。

四是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出版发行。国家通过对出版单位的培育,重点出版物出版工程的设立,选题规划向农村的倾斜,通俗读物品种和数量的增加,农民自助读书组织的发展,送书下乡工程的继续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实施,为农民群众读书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五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县、乡镇、村文化设施,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

六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人民日报要加大农村和农业报道的分量,逐步创造条件开办农村版。农民日报等专门面向农村的报刊要不断提高质量,坚持为“三农”服务。从中央到地方的广播电台、电视台要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市(地)党报和市(地)县广播电台、电视台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主要任务。

二、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于个人而言,农村文化具有娱乐休闲功能。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原始人要活动一下自己的肢体,以轻松的形式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传达给别人,表现一下自己的满足、适意和从原始生存中得到的欢愉。在农村文化发展史上,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贯穿于各种形式之中。如舞龙灯、耍狮子、划旱船、扭秧歌、对山歌等是农民群众的释放心情的方式。就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从而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原则、活动的种类、活动的载体,以及活动形式的创新。于国家而言,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文化竞争日趋激烈,我们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但民族文化的根在农村,农村不仅要抵抗国际竞争的强势冲击,要在强大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稳定并赢得发展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建设具有我们民族时代特色的农村文化,增强中国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实力,抵御国外强势的文化侵蚀。因此,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了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可以着力发展农村的特色文化。由于各个村落分布区域的不同而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尤其在文化方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因此,新农村建设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充分考虑地域特色、生产生活水平、文化特点、社会发育程度等各个方面来确定不同的思路、采取不同的手段、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建设。着力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繁荣地域特色文化,是中国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选择的一条现实路径。不仅如此,文化还作为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的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间艺术项目和民俗表演项目。要善于利用农村丰厚的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农村颇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艺,努力营造浓厚的特色文化氛围。使之成为农民所享有的精神财富,通过焕发民间文化艺术的青春,活跃民间文化艺术的血脉,使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新农村文化蓬勃兴起。

再次,可以创造以农村为题材的文化产品,确保“更多”、“更好”之目标的实现,可向有关部门申请给予财力上的重点支持。比如可以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充分利用农闲、集市和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开展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以及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等都是可以考虑的措施。

三、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韩美群.当代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体质障碍与创新刍议[J].华中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1):70-74.:第一,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改革主要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深化内部改革,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的用途;已挪作他用的,要限期收回。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扶持并奖励民办文化。

第二,逐步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根据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推动电影公司、电影院、新华书店等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转制企业按现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有关配套政策内容,给予3年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鼓励艺术团体以各种形式和企业合作。鼓励电影公司、电影院以“院线制”、新华书店以连锁经营形式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提高经营能力。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简化对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在土地使用、信贷、行业政策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鼓励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第四,加强对拓宽农村文化市场的政策调控。按照市场准入、资格认定、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通过各种有效的调控,把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使广大农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五,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机关、学校内部的文化设施,有条件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群众开放。

第六,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重点加强对演出娱乐、电影放映、出版物印刷和销售、网吧等方面的管理,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