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与文化修养的重要手段。对于现有的农村来说,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对已有的农村文化的总结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新文化要素对已有的农村文化进行改造和重组,创建农村的新文化的过程。具体来说,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适合农村发展的价值观念的重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及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农村的价值体系面临着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中国与西方、旧的与新的等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农村价值观正处在新旧交替、多元并存的状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形成或重构农村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念,使得农村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够更好地体现农村组织的特点,更好地反映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要强调和坚持指导思想与主导价值的一元化,重视和巩固社会理想信念。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意识、生活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刘瑞娟.新农村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3):37-39.在面对价值观出现多样化乃至相互冲突时,人们原有的利益归属、价值判断等受到冲击,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和思想上的困惑,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强调和坚持指导思想与主导价值的一元化,重视和巩固社会理想信念,确立和壮大民族的精神支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的精神风尚,保障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二、形成中的农村价值观念的“落地”

首先,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它需要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广泛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以新的核心价值观念为指导,系统地反思或检讨农村流行的各种观念,修改、制定各项制度并付诸实施。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农村价值观念‘落地’的根据。”

其次,抓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农村价值观念找到合理立足点,将农村价值观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延续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这使得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中,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农民、激励农民、凝聚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到文化、新农村人民共同成长。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立足于育民、富民、智民、塑民,大力弘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把勤劳、善良、讲修养等中华传统美德和民主、科学、讲公德等现代文明意识统一起来,逐步渗透到农民喜闻乐见的村落文化活动中教育农民,提高农民思想素质。

三、在实施中对农村核心价值观念的反思

“影响农民价值观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不是个人主观原因导致的角色失败,而是制度性因素所导致的不平等竞争。”康来云.中国农民价值观变迁[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156.健全完善社会利益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利益公平合理分配,对于更新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重要的是完善农村社会制度,为农民价值观更新提供社会平台。根据新农村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及反思与检讨的结果,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来更新农村生产、生活中的观念,大力推进农村社会的转型。

同时,在实施中,反思农村核心价值观念的存在及其发展趋势。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核心价值观念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全方位考虑,从制度设计、思想教育、组织保证等方面合力并举,需要政府组织、社会力量和农民个人共同努力。杨庆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8):1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时期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亿万农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价值观也一定会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洪流中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

四、农村核心价值观念向心力的转化

根据新农村核心价值观,创造搭建各种平台与实践活动,通过集体活动增强农民的凝聚力与文化学习的向心力,从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保障并提升新农村文化品质,进而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提高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补助标准,增强对农村毕业生就业的扶持力度,降低农村适龄儿童失学率;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特别是要重点抓好农村基层教育设施建设,改革并完善乡镇农民夜校和文化站建设,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培育农民的终身教育价值观。另一方面,解决农民工切身问题,发挥农民工在农民价值观更新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城市新市民素质。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紧迫感。农村核心价值观念向心力转化需要同时促进两方面的和谐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