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沟通的心灵共鸣点

现在,我想为企业界人士提出一个建议。每人写一篇作文,材料作文。你看,一提麦当劳,就想到“I'm lovin'it”(我就喜欢);一提迪斯尼,就想到“Make people happy”;一提沃尔玛,就想起“always low price”;一提耐克,就想到“Just do it”。一提贵企业名字,您能想到什么呢?企业共同的榜样、共同的思想、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行动纲领、还有共同的沟通主题是什么呢?

企业文化常常是概念性的,它的巩固落实有赖于管理和营销实践。在概念与具体行动之间,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来贯通和维持,以确保在传播过程中始终保持连贯一致。这个中心思想通常以沟通口号(slogan)的形式出现,触动情感,直指人心。沟通口号一旦确立,将成为体现企业核心价值的心灵共鸣点,可以辅助企业形象的创意与推广。

沟通口号是经营理念的精练总结、广泛传播的核心主张,最重要是讲承诺问题。对它的提炼和归纳,可以采用大家颇为熟悉的“头脑风暴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召集不同专业的6~10人开会,集思广益。会前给参会者最低程度的预备,会议原则是不批评、不交锋,畅所欲言。主持人也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只引导大家完善他人意见和鼓励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以诱发创造性设想。会议的目的,是围绕核心价值的总议题鼓励和启发大家提出方案。会议时间为20~60分钟,对个人实行限时发言,对各种意见进行现场记录;会后组织专门人员整合提炼,寻找创新的观点和方案,并进行情景验证。最后,聚焦好的沟通口号方案,结合市场研究和定量研究确认其可行性,获得结论。

把你的“核心价值”提炼出来,用最直接、生动、富有冲击力和记忆点的语言加以概况和描述,并通过最有效的途径传递,让受众知道、理解、喜爱,并认定“你就是好”,沟通口号的管理就成功了。下面我们分享一下沟通口号提炼的核心法则。

法则一:确有其能。

你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消费者认为你是什么。一个好的核心口号,与你的企业和产品有关,所有人能从你的SLOGAN中感觉到利益。沟通口号中的利益诉求,不仅可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功能性利益,还可以是心理体验层面的诉诸美好愿景的情感性利益。

法则二:确有其市。

企业的核心诉求必须有市场,有足够数量的需求者,过分狭小的市场将会降低企业沟通的可能与空间。选择的对象必须是有购买能力的。市场细分已成为取胜市场的法宝之一,但细分的程度需要有一个量化界线。

法则三:确有其需。

你所诉求的这一口号,其市场需求或潜在需求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这种需要最好是尚未被满足或很好地满足的“急需”,这会节省你许多宣教成本。当然,想当然式的“创造需求”害了不少企业。出于形象包装的需要,才想到给自己也弄一个“核心价值”,虽是有模有样,实际上毫无用处。

法则四:确有其特。

你所提炼的沟通口号要尽量区别于同类企业或相似产品,要有自己的个性,突出自身特点;要巧妙别致、给人以美感,有寓意、易懂、易读、易记、吉利、不违背习俗,太过直白和哗众取宠均不可取;要能够体现企业精神和产品特质,可延展,可持续。

法则五:确有其途。

你所提炼的核心口号必须有能够传递给目标消费者的途径,最好是捷径。必须用10分钟广告才能讲清楚的,或必须要开专家讲解会才能说明白的经营口号,可弃之;好的沟通是有“廉价快速”的传播通路的。产品的核心诉求,若能让消费者为了显示自己“见多识广”、“胜人一筹”而主动传播(口碑或民谣等),将是极佳的意境。

人是情感动物,只要企业能够触动消费者的心弦,像一粒石子落入心灵的湖面,激荡起片片涟漪,那么再理智的人,也会一时被情感左右,做出与平时不符的购买行为。但是许多企业在提炼沟通口号时,随意套用,模仿名企。于是我们不难看到,许多企业的沟通口号让人觉得“年年岁岁总相似,岁岁年年无不同”。

杰克·韦尔奇说:“一旦你产生了一个简单而坚定的想法,只要不停地重复它,终会使之变为现实。”提炼、坚持、重复,这就是你成功的法宝。把一个普通的沟通口号变得意义深刻、光彩照人,这仅仅算是成功的开始。显然,要成就一个伟大企业的梦想,现实的路途则更漫长。一直是世界第一品牌的可口可乐,一百多年来,广告口号更新一百多条,几乎每年换一条,但每一条都是围绕品牌核心价值——最美味最欢乐。反观一些国内企业的品牌,几乎不存在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广告十分随意,诉求口号年年变月月新,堪称信天游。

当然,一个强大的品牌不是完全由创意来打造的,尽管它需要创意的火花为品牌注入创造力。强大的品牌是由“持之以恒”来打造的,即使年复一年,岁月更替。

案例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知每年给苏杭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出了多少力。这一口号价值百亿。其实它已成了“苏杭”这个品牌无形资产的一部分。据考证“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个概念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如果问我以后要不要换掉这个口号,笔者的答案是NO。

可见,“口号恒久远,一句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