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民国之文豪崛起5

第一章:新的挑战

自击败“文化革新会”后,周赫煊在文化界的声望如日中天。然而,1936年初,局势愈发严峻。日本侵略者在华北不断滋事,妄图进一步蚕食中国领土。周赫煊敏锐地察觉到,文化领域又将面临新的危机。

上海的文化氛围看似平静,实则暗藏汹涌。一些亲日文人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媚日言论,企图混淆民众视听,削弱抗日情绪。周赫煊深知,这些言论若不及时遏制,将对民众的抗日意志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周赫煊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警告他不要再参与抗日相关的文化活动,否则将遭受更严厉的报复。周赫煊看完信后,冷笑一声,将信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他决心与这些亲日势力展开新一轮的斗争。

第二章:文化抗战的筹备

周赫煊召集“中华进步文坛联盟”的骨干成员,商议应对之策。他们意识到,必须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文化抗战运动,用文字唤醒民众的抗日意识,鼓舞抗日士气。

周赫煊提出创办一份专门的抗日文化刊物,取名《烽火文潮》。他希望这份刊物能成为抗日文化的阵地,汇聚众多进步文人的力量,以笔为剑,抨击亲日言论,宣扬抗日思想。

为了筹备刊物,周赫煊四处奔走,联系志同道合的出版商、印刷厂,寻求资金支持。同时,他向联盟成员及各界进步文人约稿,大家纷纷响应,踊跃投稿,其中不乏鲁迅、茅盾等文坛大家的力作。

第三章:《烽火文潮》问世

经过数月的紧张筹备,《烽火文潮》第一期终于问世。刊物一经发行,便在上海乃至全国引起轰动。周赫煊亲自撰写的发刊词,以激昂的文字呼吁民众团结抗日,揭露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和暴行,让无数读者热血沸腾。

刊物中还刊登了许多生动的抗日故事、诗歌、评论等,从不同角度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日决心。然而,《烽火文潮》的发行也引起了亲日势力的恐慌和仇恨。他们开始在市面上大量收购刊物并销毁,还指使流氓无赖骚扰售卖刊物的书店和报摊。

周赫煊并没有因此退缩,他组织联盟成员和爱国学生,走上街头,亲自售卖刊物,向民众宣传抗日文化。同时,他们加大了刊物的发行量,扩大宣传范围,让更多人能读到《烽火文潮》。

第四章:艰难的斗争

亲日势力见销毁刊物、骚扰售卖点无法阻止《烽火文潮》的传播,便开始对周赫煊等进步文人进行人身攻击。周赫煊多次在外出时遭到跟踪和威胁,甚至有一次,他在演讲途中被人投掷石块,险些受伤。

不仅如此,亲日势力还勾结部分反动媒体,对周赫煊和《烽火文潮》进行恶意诋毁,污蔑他们是“扰乱社会秩序的激进分子”。面对这些困难和污蔑,周赫煊毫不畏惧。他在《烽火文潮》上发表文章,有力地回击了亲日势力的抹黑,让民众看清他们的丑恶嘴脸。

“中华进步文坛联盟”的成员们也紧密团结在周赫煊周围,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发声,为《烽火文潮》正名,同时继续创作更多优秀的抗日作品,坚定地支持文化抗战。

第五章:曙光渐显

随着《烽火文潮》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觉醒,积极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各地的抗日团体纷纷与周赫煊及“中华进步文坛联盟”取得联系,表达支持,并希望能共同开展抗日文化活动。

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推动下,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文人也加入到抗日文化阵营中来,壮大了进步文化的力量。亲日势力在舆论的压力下,逐渐陷入孤立。他们的媚日言论越来越没有市场,民众对他们的唾弃声也越来越高。

周赫煊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了一系列抗日文化活动,如抗日诗歌朗诵会、抗日戏剧演出等,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将文化抗战推向了新的高潮。

第六章:胜利的希望

到了 1936年末,全国的抗日氛围愈发浓厚,民众的抗日意志空前坚定。周赫煊和“中华进步文坛联盟”通过《烽火文潮》及一系列文化活动,为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局势依然严峻,但周赫煊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他深知,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广大民众团结一心,以文化为武器,持续对抗日本侵略者及其扶持的反动势力,最终必将取得抗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