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争议不断,难有良策(求月票追读)

诸葛亮起身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眉头紧皱,不知道在思考着什么。

“孟获已然被我封为官吏,那些南蛮必定还会选出新的首领,难不成还要再次率大军再来一出七擒七纵?”

诸葛亮目光看向墙上挂着的陇右地图,“如今北伐大业在即,这南中如此反复无常,后方如此不稳定,该当如何?”

若是出兵,想要打服虽是不难,但是大军一撤,用不了多久还是会恢复原样。

就算上次他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采取的策略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但南蛮这等未开化之地,如何攻心才能真的让他们信服?

诸葛亮烦躁的坐下,提笔写下奏疏一封,这等大事可不敢不通知刘禅。

更何况,诸葛亮还有一个隐藏的小心思,那便是刘禅说不准什么时候能够再次梦到那仙人,仙人再次给大汉指出一条通天路来也说不定。

当诸葛亮的奏疏递到宫中,刚刚准备休息的刘禅看完后也是眉头紧皱。

他本想直接就出发去一趟刘尧那里,寻找问题的对策,但是转念一想,现在天色已晚,并且第二天是早朝的日子,于是便打算在朝会上听听诸位大臣们的意见之后,再决定对策。

次日早朝,皇宫大殿中的气氛凝重得如同压着铅云一般,让人十分喘不过气来。

刘禅端坐龙椅之上,看着底下群臣,缓缓开口道,

“诸位爱卿,南中南蛮反复无常,先前已然收复,现在又反我大汉,议一下吧,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益州派代表杜琼率先出列,躬身道:“陛下,丞相。如今科举初开,正是广纳贤才、休养生息之时。南中蛮夷反复无常,若此时兴兵,恐伤国力,不如以安抚为主。”

刘禅没有说话,毕竟反对兴兵已经是益州派的老传统了,在这之前他就已经猜到了益州派这帮人会说什么。

杜琼的话音未落,向宠已大步上前,朗声道:“此言差矣!南中叛乱一日不平,我大汉便如芒在背!李恢都督轻敌致败,但若因此畏缩,只会让蛮夷愈发嚣张!昔年丞相南征,七擒孟获,恩威并施,如今他们却忘恩负义,若不惩戒,何以立威?”

向宠声音激昂,满满的都是想要出征一举平掉南蛮的气势,而他此言十分契合武将们的心中所想,纷纷附议,争相带兵出征南蛮。

刘禅依旧没有说话,大汉若是想要攻伐南蛮,那从来都是空手去,战功满满而回,此次李恢的兵败虽然损失不大,但是依旧是比较罕见的战报了。

朝堂之上,这两派官员各执一词,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

益州派以“民生”“科举”为由劝阻,荆州派则以“军威”“后患”力争,争吵声此起彼伏。

刘禅将目光看向相府属官,尤其是诸葛亮的时候,只见其眉头紧皱,一言不发,足以看出其内心纠结不已。

不管是益州派还是这些武将所说的,都有道理,而他又何尝不知南中若不平,北伐时后方不稳;

可如今蜀中兵力有限,大部分粮草和兵力已经调去了汉中,为北伐练兵屯田做准备,而这科举又关乎蜀汉未来人才根基,出兵必然导致其延误或让那些居心不轨之人有机可乘,若强行出兵,一旦战事胶着,北伐大计必然受阻。

但若不出兵,这南中叛军定会以为大汉软弱可欺,届时叛乱愈演愈烈,更难收拾。

刘禅自然知道相父心中的忧虑,现在这种情况,相父尚且没有好的解决方法,他自然也想不到可行的方略。

刘禅看着朝堂上那争论不休的群臣,顿感一阵头大。他抬抬手,示意众群臣安静:

“今日暂且退朝,此事容后再议。两日后的早朝再行定夺。”

退朝后,刘禅独坐宫中,不由得想起了刘尧。

“刘老师在后世虽看起来出身微末,却见识不凡,必能有良策解决我大汉的危机。”

想到此处,刘禅已经心动不已,他当即回到寝宫拿起相父手书出师表,再次朗读起来。

这次悄悄前往后世,刘禅发誓要从刘尧那里带回良策,解决现在大汉面临的两难问题。

此时,远在南中的叛军,还在肆意劫掠,朝堂的争论声虽已消散,但关于战与和的抉择,却像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

诸葛亮回到相府,望着墙上的大汉地图,目光在南中与雍凉之间来回游移。

他深知,无论两日后朝会上的决策如何,这最终的担子,还是要落在自己肩上。这一次的决策,不仅关乎南中平定,更影响着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容不得半点差错。

.......

常丰村,这是刘尧在村口等待的第五天了。

这五天中,刘尧只要一有时间便去到村口等着看自己的老师有没有到来。

今天,已经已经下午四五点,距离太阳下山也没有多久了。

刘尧依旧没有看到那熟悉的身影,只得无奈地起身伸了一个懒腰,揉了揉盯着一个地方盯得有些发酸的眼睛,一边打哈欠一边自言自语道,

“老师今天还没来,估计只能明天再来了。”

刘尧刚转过身去走了几步之后,突然有一种很奇怪的促使他鬼使神差的回了一个头,陡然间,他瞪大了双眼。

一个十分熟悉,但却有些陌生的老头出现在那进村的唯一一条路的尽头,他身后是一轮红彤彤即将落下的落日。

岁数本来就不小的老教授这些天不断倒换交通工具,爬山涉水的,使得本来身体就不够健朗的他此刻有些步履蹒跚。

刘尧很快从愣神的状态缓了过来,一路小跑的迎了上去。

“老师,您来了。”

“我,我就是给您写信的小刘啊!”

老教授向上扶了扶自己的老花镜,盯着刘尧的脸看了两秒钟,仿佛在仔细回忆此时的刘尧和自己记忆中的刘尧有哪些变化。

当记忆中的面庞和自己面前的面庞重叠之后,老教授显得有些激动。

“小刘,终于见到你了。”

“毕业后第一时间就来乡村支教,为祖国奉献己身,年轻人未来不可限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