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灵气共鸣
秋分后的第一个望夜,甘棠湖的睡莲在月光下合拢花瓣,林烟的铜镜却在此时转向湖心亭的琉璃瓦,镜面折射的银辉精准投射到地宫的九宫格沙盘。
当周瑜点将台的砖粉率先被月光笼罩,沙盘中央的星陨石柱突然发出蜂鸣,砖粉中的星陨铁成分与柱身的云雷纹产生肉眼可见的金色连线。
“九宫阵的激活需要月相校准!”小陈的量子光谱仪锁定柱顶的太极球,“砖粉中的星陨铁含量与第二十一章铁牛的护江阵共鸣频率一致,现在需要按十景的历史时序注入能量。”
林烟依照宋代堪舆图的注脚,将秦代浪井的井水样本倒入九宫格的“坎位”。
井水接触星陨石砖的瞬间,地宫穹顶显形出浪井的立体水脉图,千年古井的水汽竟在半空凝结成“地脉之精”的篆文,与甘棠湖的月光连线形成首个能量闭环。
“看甘棠湖!”李教授指着塔顶的观测屏,湖面中央升起直径三丈的金色光柱,光柱表面流动的不是普通光晕,而是周瑜点将台的青砖纹路与浪井的水波纹相互交织,“光谱仪检测到氦- 3同位素,这是地核能量通过地脉上涌的标志!”
当她将南朝能仁塔的琉璃碎屑撒入“震位”,光柱突然分裂出第二道支流,直指五老峰的云雾深处。
奇迹在两山之间上演:庐山的云雾自动汇聚成八卦轮廓,与甘棠湖的光柱组成完整的“地火明夷”卦象,卦象中央,浔阳十景的微缩光影正在逆时针旋转。
“徐霞客说的'三光之道',是月光、山雾、地脉的三才共振。”林烟将唐代琵琶亭的断弦放在“离位”,断弦的蚕丝突然绷直,指向卦象中的“文曲星位”,“白居易的《琵琶行》曾校准过地脉频率,现在断弦正在唤醒当年的音波记忆。”
最神奇的变化来自地宫的石棺床,浔阳十景的浮雕在能量闭环中逐一亮起:周瑜点将台显形出三国士兵堆砌青砖的虚影,每块砖都刻着护镜咒文;琵琶亭的浮雕里,白居易的琵琶声化作音波加固地脉;烟水亭的湖底淤泥则显形出宋代匠人捕捞星陨砂的场景。
“这些不是普通的全息投影。”小陈的检测仪显示,浮雕虚影的能量波动与九江非遗传承人的脑电波产生共振,“十景的灵气,本质是历代守护者的精神能量凝结。”
林烟突然想起第一集堪舆图的注脚,将明代烟水亭的湖底淤泥倒入“兑位”。
淤泥中的星陨砂自动排列成徐霞客的游记字迹,竟与堪舆图上的朱砂批注形成呼应:“九镜归位时,当以石钟山之音、落星墩之水、白鹿洞之书为引”——这正是八卦阵图东南角缺失的阵眼坐标。
“九宫阵的东南角对应'巽位',主风象与智慧。”她取出白鹿洞书院的残卷碎屑,“需要儒家的书脉能量来填补缺口。”
残卷接触“巽位”的刹那,五老峰方向传来闷雷般的钟鸣,那是白鹿洞学子晨读的声浪通过地脉传导。
甘棠湖的光柱竟在此时分裂出第三道支流,与白鹿洞的书雾、石钟山的江涛形成三角共振,卦象中央显形出九镜的轮廓投影,每面镜都对应着一座浔阳十景。
“镜宫九镜是地脉灵气的结晶。”李教授指着投影中闪烁的星子镜、桃源镜,“周瑜点将台的砖粉激活镜宫的'将星镜',琵琶亭的断弦对应'音魂镜',每面镜都承载着十景的人文精魄。”
地宫的星陨石砖突然全部亮起,显形出覆盖九江全域的地脉网络。
林烟看见,每条地脉都连接着一座浔阳十景,节点处闪烁的不是普通光点,而是对应非遗传承人的守护印记:星子砚匠的琢砚锤、甘棠戏班的水袖、鄱阳湖渔民的渔网,共同编织成镜宫的护脉光网。
“灵气共鸣的本质,是让每个景点成为地脉的发声器。”她将铜镜按在中央太极球,镜光与十景的能量流形成共振,“当周瑜的勇气、白居易的哀思、徐霞客的探索都融入地脉,镜宫的九宫聚灵阵才能真正启动。”
地面实验室突然传来警报,小陈的声音带着兴奋:“甘棠湖的光柱正在改变长江的地磁场!水文学数据显示,九江段的洪水水位下降了 37厘米,这是地脉疏导的直接效果!”
暮色中的光柱逐渐凝结成实体般的八卦阵图,阵图中央的太极眼显形出镜宫的轮廓,却在东南角留下三处暗斑——正是尚未寻获的三块镜片方位。
林烟的镜面上,紫霞真人的虚影再次浮现,手中捧着的不再是堪舆图,而是融合了十景灵气的九宫罗盘,罗盘指针正疯狂旋转,指向石钟山、落星墩、白鹿洞的方向。
“徐霞客的批注,其实是镜宫的寻镜指南。”她摸着罗盘上渐渐显形的镜宫密语,“石钟山的音对应桃源镜的声波机关,落星墩的水对应星子镜的潮汐共振,白鹿洞的书对应庐山真面镜的人文印记。”
当最后一缕月光掠过塔顶的琉璃葫芦,地宫的太极球突然爆发出太阳般的光芒,将甘棠湖的光柱送上五老峰顶。
林烟看见,光柱顶端显形出浔阳十景的立体星图,每颗星子都连接着镜宫的九镜,形成能抵御任何地脉冲击的护镜结界。
“我们要补上八卦阵图的缺口。”她望着罗盘上清晰显形的镜片坐标,“当石钟山的江涛、落星墩的潮音、白鹿洞的书声共同响起,九宫聚灵阵的终极力量,将彻底唤醒镜宫的地脉之心。”
夜色中的甘棠湖恢复平静,唯有中央的光柱仍在缓缓旋转,宛如镜宫与人间的对话之桥。
林烟知道,这场灵气共鸣的实验,不仅验证了宋代星官的地脉理论,更找到了寻获剩余镜片的关键——当浔阳十景的人文灵气与镜宫九镜产生共振,任何隐藏的地脉节点,都将在镜光中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