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度
  • 凌志
  • 1845字
  • 2025-05-23 16:55:36

孤独是屠龙者的宝剑

人在独处的时候,往往能看清事物的真相,品味到生命的真谛。思索和静悟是人之所以为人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若缺少了这一部分,就很容易走入一种盲目和浅薄。

当今社会,人们都热火朝天地工作在市场环境里,生活在内容丰富的休闲氛围中。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热闹,其实许多人的内心中是非常孤独的。很多人感觉到:孤独带给了自己形单影只的尴尬和痛苦,因此,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自己身处孤独。还有许多人常常被家里以“孤独”为理由催促着交朋友或者进入婚姻,“娶个老婆你就不会胡思乱想啦”“早点嫁人生完孩子就不孤独了”……

然而,人生中,比起相互搀扶着成长,单枪匹马的闯荡才是常态。“享受孤独”成了人们在惶惶惑惑的世俗奔劳中找到自己、沉淀自己的方法,特别是节奏越来越快、大众情绪越来越烦躁的今天。

爱因斯坦曾深有感触地说:“我是人类中最孤独的一个。”然而,正是在孤独中,他发现了相对论,使物理学界和思想学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他也作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被载入人类的史册。

孤独不是无聊,而是一种境界,一种冲出尘俗的拘囿而远离了喧嚣的境界;孤独是一种“思想在高处,灵魂在高飞”的生命制高点。而空虚无聊者,只是因为不能安于孤独,不能静享孤独,不能提升到孤独的较高境界。

魏晋时期,出身名门望族的王羲之,少年时代便以特立独行的人格和孤高傲世的秉性而显名于世。他醉心于书法艺术,以《兰亭集序》之魅力被古人称为“书圣”。朝廷对他屡次征召,包括他官至当朝丞相的伯父王导也劝他出仕,他都一一拒绝,坦言自己素无做官之志,常怀寄寓山水之心。后来,他被封任佑军将军、会稽内史。在任上适逢江东遭饥荒,他便开仓济民,并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被朝廷采纳。不久,他因看不惯骠骑将军王述的做派,不愿与其为伍而要求调职,朝廷未予允许,于是他便愤然辞官,从此断绝名利。后人赞王羲之“入仕孤独,退隐亦孤独,实乃古今有大名士也”。

古人把孤独看作是名士风度,这在某种意义上涵盖了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向往,从道德层面上来说,它又是一种人格修养。今人却有不少肤浅者在滥谈孤独。仕途受挫说“孤独”,恋人分手喊“孤独”,甚至玩忽职守受了批评也诉“孤独”……

其实孤独不是孤单、孤苦、孤立,孤独是一种独立思索的状态。孤独的人,在寂寥的时候,内心里只会有丰富的东西供其咀嚼;孤单的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内心里只会倍觉冷落凄清。

说到底,孤独是一个风骨问题,风骨不健,便是打肿脸充胖子,只能是一种“模特式”的清高。当然,这并非蛊惑人们消极遁世、不求功名、不去当官,或是说当官便是没骨气。事实上,历史上不少优秀文人都曾当过官,关键是能否恪守节操,洁身自好,远离官场浊气。诸葛亮不求闻达,布衣躬耕聚蓄内力只待明主而出山;王维隐居深山而窥视京城;李白、陶渊明求政不成而求山水;苏轼、白居易政心不成而求文心……

人的一生难免孤独,斯人性使然。

然而,孤独中人可以静观,可以思索,可以默默地去做一些事情,孤独酿出“无言独上西楼”的意境,孤独孕育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志。

古往今来,有数不清的仁人志士因命途多舛而遭遇孤独,又享受孤独,因而在人类思想的长河里,飞溅起了一朵朵美妙的浪花,如屈原的“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曹植的“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真正的孤独是卓然尘世的精神状态,它需要一种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襟怀。穷时孤独是一种伪孤独,达时孤独方显出富贵于我如浮云的超拔。西晋著名军事家羊祜,因文韬武略而升任尚书左仆射、卫将军。到了西晋泰始五年(269年),都督荆州诸军事。由于他善于审时度势,出兵伐吴取得全胜,为统一中国立下大功。正在功勋鼎盛之时,他却执意要做一个散漫百姓。他对从弟羊莠说,当大局已定,我就以角巾束装回到故里,不恋权位了。羊祜以其真正的孤独,赢得了“成功弗居,幅巾穷巷,落落风飚”的美誉。

相反,那些作秀的孤独者,在权位名利面前,一如薄雪见日出,立刻消融。如唐时贾岛,以“独行潭底影”的剑客自喻,也曾孤独得可爱。他骑着体弱病瘦的驴子,张着遮阳伞吟诗横穿长安大道。一次,在法乾寺,他拿腔作调地撸起袖子,侧目看着服饰华丽的唐宣宗说:“你这等吃好穿好的人,也会这个吗?”但当得知此人是九五之尊后,竟惊恐万分,伏在地上听候发落。唐宣宗原来是不会责怪读书人的痴狂傲气的,而他这么一跪,却把那么一点清高孤傲的文人气全部丢光了,令唐宣宗不齿。

看来,真正的孤独也不是谁都能领悟和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