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自卑又自负的“拧巴人”
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是完美的、骄傲的。在生活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和观众。我们希望别人的关注和肯定,渴求有个人懂自己,甚至比自己还懂自己。当这一切都不能实现时,我们就开始一遍遍回想自己,解释自己,希望别人能懂。当别人还不懂的时候,我们就只能于镜前跳舞,自说自话……我们的快乐有时不真实,其实,我们的痛苦有时也不真实。上一秒钟还在纸上写出悲凉的文字,下一秒就马上微笑于身边的小事。
别拿自己太当回事儿,眼里只盯着自己,久了就会失去对整体环境的冷静思考,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以娱乐圈为例,近些年,演艺圈的常青树越来越少。有些艺人今天还大红大紫炙手可热,明天就被曝光出恶性事件火速“塌房”,成了人人喊打的存在;有些曾经红得发紫的明星只是昙花一现,一两年后就销声匿迹了,即便再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也是反响平平,成了明日黄花。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弥漫在演艺圈内的浮躁氛围是罪魁祸首。
如今,有些艺人用于踏踏实实地搞创作、磨演技的精力越来越少,用于在舞台和荧幕之外的精力却越来越多。“饭圈”风气肆虐,粉丝经济横行。许多不关注娱乐圈的路人也常在强大的宣传攻势下跟着人云亦云,仿佛不喜欢某一位风头正盛的艺人,就是落后于时代一样,演艺公司一看大家都这么喜欢,就迫不及待地邀请他们演出、拍戏,艺人们一看演艺公司如此“求贤若渴”,紧接着就鼻孔朝天了。在一个这样的怪圈里,人们似乎丧失了识别能力,抑或是陷入了群体性的疯狂。
其实,艺术和人的生存状态有很大关系。有些艺人还在过街天桥上和地下通道里面抱着一把吉他唱歌的时候,确实创作出了一些好作品。可一旦被捧红,就在纸醉金迷中丧失了对创作的执着,全然忘记了自己是依靠什么才获得了普通人一辈子也无法获得的金钱和地位,反而将炒作看成是延续辉煌的最重要手段。于是作品一部比一部烂,架子却一天比一天大。
如果把创作搞得一塌糊涂,还硬梗着脖子把自己当回事儿,那就很可笑了。老辈看到小辈追星,大多会说:“他们有什么啊?不就是一个唱歌的吗!”其实再大的明星也是个艺人,还是别拿自己太当回事儿,不管别人把自己捧得多高,沉下心来搞创作才是正路。
这道理在任何行业里都适用,无论你的身份地位有多高,名头有多响,钱包有多鼓,也最好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儿。往大里说,地球离了谁都一样转;往小里讲,无论谁红得如日中天,大街上照样人来人往。
也许,你真的很优秀,但你表现自己的方式一定不能让人觉得,这个人是在自己夸耀自己。如果盲目地夸大自己,毫无节制地表现自己,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