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这还得从 2011年的高考说起,我的考试成绩就和那被我砸碎的核桃一样,碎了一地。200多分还是 300多分来的?不需要在乎了,反正属于碎在地板上捡不起来的那种。查分那天,我蜷缩在卧室角落,盯着电脑屏幕上刺目的数字,窗外蝉鸣聒噪得像是在嘲笑我。当时那叫一个思来想去,只感觉天昏地暗,前途渺茫,连平日里最爱的篮球都提不起兴致,仿佛人生就此失去了方向。填报志愿时,手指在屏幕上悬了半天,最终一咬牙选了医学专业。心想:大专出来的医生,就问你们怕不怕?反正我不怕,因为我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心底隐隐还抱着一丝幸运的期待。

当时在襄阳读书,学制三年,可在学校统共就呆了一年。第二年,我们这群菜鸟就被一股脑儿塞进医院见习。那时候的见习日子,真是让人怀念。每天清晨,天还蒙蒙亮,我们就踩着露水往医院赶。上午,我们像小尾巴似的跟在科室老师身后,眼巴巴看着老师们行云流水地处理病患,遇到复杂病情,老师还会抽空给我们拆解分析。记得有次跟着张老师查房,面对一位反复咳嗽的患者,张老师从病史询问到体格检查,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最后抽丝剥茧找出病因,那种严谨和专业让我由衷敬佩。下午则是雷打不动的授课时间,老师们脱掉白大褂,化身“课堂讲师”,把上午遇到的病例掰开了揉碎了讲,黑板上密密麻麻的笔记,承载着满满的知识。记得第一次上手胸腔穿刺,是在带教王老师的指导下。那是位脾气很好的大叔,见我紧张得额头冒汗,主动说道:“我在旁边了,怕个锤子!”我深吸一口气,拿起麻醉针,手却止不住地微微颤抖。缓慢进针时,我死死盯着刻度,努力体会书本中说的那种落空感。第一次操作很少顺利,好在王老师全程耐心指导,不断鼓励我。在医院的日子,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疯狂吸收着知识。从换药包扎到心肺复苏,从写病程记录到分析化验单,每一次实践都是成长的阶梯。和现在比起来,那时候真的太幸福了,医院愿意给大专生机会,愿意手把手教我们。现在太卷了,听说很多大专生去实习,连最基础的操作都没上手机会,只能在一旁干瞪眼。三年时光转瞬即逝,毕业那天,抚摸着被翻得起毛边的《诊断学》,回想起在医院见习的点点滴滴,突然意识到,当初那个高考失利、迷茫无措的少年,早已在医学的海洋里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4月份从学校回家,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5月份就火急火燎地去找工作。也不知哪来的胆子,我瞄准了现在所在的乡镇卫生院。那会儿卫生院既没有招聘公告,我也没准备简历,就这么两手空空闯进了院长办公室。院长抬眼打量我,就问了句:“能不能吃苦?能的话就留下。”没问专业知识,没看学历证书,简单得让人不敢相信。我几乎是条件反射般脱口而出:“能!”就这样,我留了下来。院长起身带我在卫生院里转悠,一边走一边嘱咐:“知识、经验都能慢慢补,关键是得脚踏实地。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以后在医院里,领导说的话,只要没落文件,那可能就是狗屎。”这话听得我一愣,还没等我细琢磨,院长已经指着走廊尽头的值班室说:“你先在那凑合几天,明天早交班后跟着一起查房。”卫生院的日子和想象中不太一样。没有三甲医院的高精尖设备,面对的多是头疼脑热、腰酸背痛的乡亲。可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病症,藏着无数门道。第一次独立接诊时,一位大爷捂着肚子直哼哼,我照着书本问了半天,愣是没敢下诊断。最后还是我前辈过来,摸了摸大爷的肚子,问了句“最近是不是总吃凉红薯”,大爷一拍大腿直点头。原来只是消化不良,开了盒药,大爷乐呵呵地走了。这事儿让我明白,在基层行医,书本知识得和生活经验结合着用。此后,我开始留意乡亲们的生活习惯,遇到病症多从实际生活出发去思考,当然还有医院多次把我派出进修学习,渐渐也能独当一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曾经并肩作战的前辈们开始陆续离开。李医生考上了县里的编制,临走前塞给我一包他老家的茶叶;王护士说要回老家照顾父母,收拾东西时红着眼眶把常用药的备注本留给了我。原本热闹的值班室渐渐空了,连走廊里的谈笑声都少了许多。我从团队里最小的那个,不知不觉成了资历最老的“前辈”。科室组织团建时,我总找借口推脱。看着新同事们热热闹闹地计划烧烤、唱 K,我反而更愿意在下班后,独自坐在值班室的窗前,翻着泛黄的病例本。月光洒在桌上,照见本子边角被磨出的毛边,恍惚间又回到了刚入行时,跟着老师们学习的模样。有时候值夜班,听着走廊里滴答的钟表声,突然觉得,那些离开的人就像散落在风中的蒲公英,而我就是一条不愿意动弹的咸鱼。

2018年,我终于下定决心参加编制考试。走进候考室的那一刻,空调的冷气混着油墨味扑面而来,周围此起彼伏的翻书声像细密的鼓点,敲得我太阳穴直跳。手心沁出的汗把准考证边角洇得发皱,听着工作人员喊号的声音,心跳快得几乎要冲出嗓子眼。当我推开面试室的门,五位考官严肃的面孔在长桌后排成一排,头顶的白炽灯刺得人睁不开眼。直到看到试卷上的题目——那分明是去年在卫生院处理过的典型病例,从诊断思路到治疗方案,每个细节都还清晰地刻在我的笔记本里。刹那间,紧张感如潮水般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抑制不住的兴奋,甚至有股冲动想举起手大喊:“老师,这题我会!”答题时,我几乎是一气呵成,把在基层积累的实战经验和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看着考官们原本严肃的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神情,我知道,这一关稳了。公示期的日子格外难熬,当终于等到签订合同的时候,才放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