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改变心态 享受人生

年近三十,业立家成,却总觉人生苦长,不得半点清闲。工作中上级不满意下级不知足,生活上恶语相向,家庭内耗。

近日外出游学,见了各地的同龄人,有的负债比我多,压力比我大,却仍阳光乐观。有的进步快,有的进步慢,有的也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接触的这些人和事,让我认识到:人生之困厄,非生活所致,皆由心生。阳明先生说的心外无物,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一、见人见事见自己

青年时,曾去名山胜水旅游几次,只觉山水各异,再无其他惊奇。便认为:行万里路其实并不如读万卷书。现在才明白,走马观花并非行万里路,旅游不是只看看风景,而是通过见人见事而看清自己。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一)人各有不同

法国唯物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马克思进一步修正说“人和环境相互作用”。不论怎样,环境地域,确实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我的东北同学不踩井盖,白族同学认为河南人重男轻女,女方嫁给他之后,得不到娘家一半家产。

认知和观念的不同,是长期积累形成。作为成年人,不要试图改变别人的认知,因为这是在改变客观规律,既然是客观规律就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改变。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就如同打碎他几十年来的所有的价值观,除非他自己有所觉悟。

(二)事有正反两面

有些人能力出众,却进步较慢。有些人能力平平,却进步没落。有些地方工资很高,却高原缺氧,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有些地方环境宜人,却工资平平,竞争激烈。

年过三十才明白,选择大于努力。以前有人说过:“人生要走好关键的几步路”,原来这里的路说的是转折选择时候的路口啊!

而往往我在做选择的时候,投入的精力却很少,不愿意张开金口多方打听。了解的不是很详细,就匆匆做了决定。

(三)不以出身为借口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想要看清自己,就需要了解更多的人。想要了解别人,答案是:人心叵测,只看他怎么对你结果就行了,无需直视人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需求没有解决的时候,更谈不上精神的强大。从穷乡僻壤走出来的我,总是带着一些孤傲和自卑,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穷单位小地方,往往也是勾心斗角最多的地方,自然这里的人际交往也是关系比较紧张的,工作氛围的心情也不是很美丽。

知道自己的观念,与环境有关,但不以此为借口,放纵自己的想法,强加他人身上或者自己的身上,否则它就成了自己的偏执。

承认自己环境的不足,但不能否定自己的能力。高山雪原也可以长出雪莲,肥沃的土壤也会滋生杂草。

二、思前思后思因果

曾国藩有云“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过去的事,无需懊悔。现在的事,随缘即可。未来的事,还没有来到,何须焦虑。

(一)思前之错

有时因为考试或者是未来的一件事,而在考前焦虑万分。有时因为领导的苛刻,而认为自己不行,甚至觉得现在的苦难,是因为当初自己选择结的果,因是自己起,果肯定自己受。有时一个念头,觉得很不错,就给自己定下来当做目标,结果需要完成任务越来越多,总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很多事情都不能按计划完成。

这些自我设定枷锁,以前总觉得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一个个打开释放自己。殊不知制作枷锁的人就是自己,自己那颗偏执的心。

我认识一个人,虽然她也经常抱怨工作的无语,但她从不把这些事情归咎于自己的问题。每当听她说完,再来一句国粹,就能把上班的事,抛之脑后,从不影响下班的休息。

(二)思后之措

外国人说中国人是最焦虑的,因为中国人往往是带着愧疚感在放松嬉戏。稍微休息几天就想着要去上班,休息的时候还想着哪些工作还没有做。大部分人茫然过了一辈子,却没有踏踏实实地过好一天。因为他们不是在追忆过去,就是在忧虑未来。从来没有活在当下。

不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烦恼,不拿别人的偏执来惩罚自己,更不给自己增加无谓的枷锁。

有自己的人生大目标,也有自己的阶段小目标。但不拘泥于过程是否完美,不执着于任务完成是否完全按照领导的要求,分毫不差。允许前进路上变道,接受偶尔一时懈怠的偏航。

如果一切的过程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现,那么自己就是神,然而自己不是。因此允许事物的发展,不与自己的想法一致,不执着追求完美,这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三)思快乐之本质

十几年前我认识一个人,他去超市买牙膏牙刷,买的是最好的牙膏,和非常一般的只有一两块钱的牙刷。我好奇地问道:为什么不买一个能和你的牙膏配得上的,好一点的牙膏。他说:再贵的牙刷也都那个样子,除了外形没有多大的区别,而牙膏不一样,里面成分和功效有很大区别。

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在吃穿用度这方面,不因价格高而去买,买它只为刚好需要它而已。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但也不过分节俭自己的生活。

精神上的快乐也是如此。为了对抗空虚,而寻找的短暂快乐,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有很多的快乐只是放纵的快乐,而事情的本身并没有带来快乐。越是高级的快乐,越需要自律,需要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才能得到。

三、修身修性修本心

人的放纵是本能,自律才是修行。低级的欲望放纵即可获得,高级的欲望,只有克制才能达成!

(一)保持清爽的外在

来到这所学校,天南海北的同学都有,我给他们的感觉,就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听了他们的评价以后,我才知道相由心生,多年来的工作压力,纠结于下级人员的自由散漫,恐惧于上级检查的鸡毛蒜皮。让我终日嘴角下弯,自己感觉正常的表情,其实是愁苦之相,自己感觉愉悦的表情,其实是平淡之情。不知不觉间,自己失去了笑容。

外在的形象,是一个人行走的名片。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把自己收拾的干净利落,对自己的形象负责,往往能看出一个人自律积极的人生态度。

清爽,不只有仪容和穿着,更在于内在与谈吐。得体的仪容,能让人有乍见之欢,而清爽的言行,更能让人久处不厌。言为心声,语为心境。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往往知道言语的力量,懂得顾及他人的感受。把别人放在心上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如沐春风。

(二)培养爱好陶冶情操

人的一生本来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故事。迎来送往,没有谁可以一直陪着谁。相聚短暂,孤独绵长。

在独处的时光里,有一个爱好,可以填补内心的空虚,可以平静烦躁不安的欲望,可以让自己享受宁静的快乐。

选择跑步锻炼,让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同时,能够塑造较好的身材。

选择读书学习,让自己出口成章、口吐芬芳的同时,见识广阔的天地,纷繁的人生,让自己更加沉淀平静。

选择琴棋书画,让自己有一技之长的同时,寄情于山水之间,忘情于物外。

(三)问心无愧坦荡人生

杨绛先生曾说“开始让人舒服的,一定是言语。后来让人舒服的,一定是人品。”生活不全是利益,更多的是相互成就,彼此温暖。人与人的关系一定是: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人生一路走来,可以不优秀,但要善良不虚伪,再潦倒不坑害朋友,再愁苦不去良知,再困难也不暗中算计。做人,不需要人人都喜欢,但一定要坦坦荡荡。做事,不需要人人都理解,但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希望我们都能够成为真实的人,都能够拥有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和站在阳光下的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