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昨天晚上跟那位下午一直联系不上的室友聊了很久。他是一个蛮有趣的人,等我认认真真讲完了,他也总忘不了说上一句:感谢这个···王教授的精彩讲话···云云。也许是智商太高的缘故吧,他做什么事都特别高效,没用几天就把考研的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还有高数什么的,看了一遍。

昨天晚上回到寝室,他跟我讲数学的起源,讲无穷、极限,还讲牛顿、笛卡尔、莱布尼茨。其实现在的我,对于这些东西,实在是有些反感了,因此就特别烦。

两年多了,我早已不是原来的我。我已经离开书本两年多了。室友跟我说这一些有关数学啊,物理的东西,特别容易让我去想以前的伤心事。索性跟他聊聊吧!我终于就鼓足勇气,打起精神,正式“开讲”了。我讲我以前是多么认真刻苦,干劲十足地学习数学和物理,讲我当年对物理学是多么地痴迷,以至于到最后做出了退学回家自学的疯狂决定。我讲我这些年是怎样因为高考的压力而无法投身于自己对物理的思考中去,讲我这些年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以及最后如何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跟他讲这一些,也无非是希望能让自己也可以更加清楚,将来到底该从事怎样的事业。这两年多,我已经很少有以前努力奋斗的激情和壮志了,也已经很少有时间的紧迫感了,似乎,从前的一切,都已经忘记了。但我还能清楚地记得,成为物理学家或者数学家是我最初的理想,而且,我也为这一理想奋斗了好多年,到最后,终于算是彻底放弃了。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去年,跟同班的杨同学有过的多次讨论,同样对物理学执着和虔诚过,到最后,同样的被现实打败。在一起聊自己的过去,尤其是有着相似经历的过去,总是开心的,到最后一起感慨一番,似乎,过去所经历的一切,都成了只能笑着提起、笑着放下的事了;似乎从此以后,都不再有对过去的懊悔了。

快要过年的时候,我突然收到杨同学的信息,他说他要重新考研,专业是应用物理学。我那时候为他感到振奋,为他的勇气而感动。他征求我的意见,问我要不要一起考研。我当时的内心,已经不能用“接受”或者“拒绝”这简简单单的答复来形容了,只是一下子就百感交集,一下子就变得悲恸不已。

我想了很久,都没有给自己一个完完全全的答案,来告诉自己,自己是怎样就如此放弃了自己曾经视作比生命还重要的物理学。也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就再也无法回到过去。

从出生那天开始,一直到现在这许多年,我几乎对外界的所有可以作为学科来研究的事物发生过很强烈的兴趣。母亲是那个年代难得一见的高中毕业生,对我启蒙特别早,而我从小对周围的一切也都十分好奇。听母亲讲,我很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画画、唱歌,喜欢模仿电视里面的人。后来长大了,迷上了机械、电子,摆弄各种电器,也喜欢听收音机,模仿里面的主持人。差不多18岁之后,我就开始把这些年少的经历作为自己可以继续走下去,并且永远不用担忧自己未来的自信资本。

我的18岁已经过去很久了,这许多年之后,我终于第一次对自己曾经觉得很有天赋的科学产生了反感。这许多年,我也常常把它归咎于“高考”,归咎于自己的出身。然而有时候静下心来想想,这也许不完全就是教育体制的错。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是不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理想的。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会做到痴心不改,始终如一。

我不知道我同班的杨同学对未来的打算,我也不敢去想,让我重新拾起自己曾经挚爱、现在依然有些念念不忘的物理学,努力钻研上个十年八年,直到取得一点阶段性的成果,我会不会心甘情愿的接受。

真的不敢去想。说起我现在的理想,也无非是希望自己将来可以拍出一部真正的电影来,仅此而已。如果说一部十几分钟的短片也算是电影的话,那么我的理想早就实现了。剩下的还有什么?

剩下的,似乎渐渐地与理想无关了。剩下的,也无非是能把电影做得更好看一些,会有更多的人去看,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也仅此而已了。

剩下的,也大都是功利、谋生和虚荣的东西了。你说,将来成为一名大师级的导演,就真的算是一个理想吗?

我不禁又开始怀疑,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对物理学做出很大贡献的物理学家,就真的算是一个理想吗?

我突然就陷入了一种困惑当中,突然觉得人生,似乎无论怎样去过,都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你努力地为一个目标,为一个理想而奋斗,到最后终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这样真的就很好吗?我实在不羡慕这样的人生。到头来,还不是一死了之?

我是不羡慕未来的,只是很担忧自己的未来有没有饭吃。对于自己当前的兴趣,依然那样的爱着,不舍得再丢下。因此我也很害怕我现在的这点点可怜的兴趣,也像自己当年痴迷的物理学那样,有一天会彻底离开我,到那时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

而这也是我迟迟没有去找一个与自己的兴趣搭不上边的工作的原因吧,尽管现在还是处在业余的水平上。可是我依然感到一种由衷的悲伤,悲伤自己到底能不能在未来可能十分艰难的岁月里一直坚持走下去,悲伤自己能不能在未来不让自己的理想被人偷走。

现在,我唯一能做的,也只能对自己说:我要紧紧抓住它,我不怕死,我不怕死。

仅此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