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杲(1180—1251年),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今河北省保定市)人。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李杲学从张元素,得其心传且独有发挥,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被称作“补土派”。其著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

李氏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元气虽源于先天,又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补充,才能保持元气的不断充盛。认为胃气是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脾胃之气充盛,化生有源,则元气亦充盛;若脾胃之气衰,则元气随之亦衰。东垣脾胃论的核心理念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此与《临证指南医案》“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观点异曲同工。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何脏受邪或劳损,均可伤及脾胃。五脏之疾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所谓“调脾胃而安五脏”;脾胃之疾,也可以“调五脏而治脾胃”。充分体现五脏六腑是统一整体的理念。

东垣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精气的输布必赖于脾气之升,浊气的排出亦赖胃气之降。人身精气之转输升降,亦依赖于脾胃升降。若脾胃升降失常,必将出现诸多病证,“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 。内伤病变的根本机制在于脾胃升降失常。治疗方面李杲提出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调整升降失常作为治疗大法。代表名方是补中益气汤,其中益气升阳为立方之主,泻火为佐,适用于以气虚清阳不升之证;若阴火炽盛宜“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

东垣对脾胃一系列的见解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补土派”理论,对后世中医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 李杲身处金元时期,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在医学“新学肇兴”之际,创立脾胃学说,阐发内伤热中证,发展了内伤病的病机学说,丰富充实了辨证论治体系内容,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朱丹溪、薛己、张景岳、叶天士等,在医学史上不失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及至今天,李氏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仍然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人民卫生出版社遵循国家倡导的“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努力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对中医药系列古籍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秉承“中医特色,时代气息”的精神,组织中医药学人展开了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传承创新发展”工程,善莫大焉。

本人长期以来主要从事《黄帝内经》的教学研究及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临床工作,潜心将中医学经典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用经典激活临床,从临床拓展经典”。李杲的《脾胃论》可以认为是经典与临床、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典范。李氏以《黄帝内经》为学术渊源,结合其治疗脾胃病实践经验,对经典理论做了深入的阐发,并有诸多独到的见解,从而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当今医学界有一个共识,即认为“中医的出路在临床,中医的发展在疗效”,此话似乎没有错,但仔细体味,如果没有理论的突破与创新,临床疗效的突破是困难的;另一方面,临床实践的经验需要回归到理论的升华,从而推动中医学术的进步。两者不可或缺。我们学习研究李氏《脾胃论》也必须遵循上述原则,即运用东垣的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同时通过现代临床实践经验积累,拓展李氏学说,这是当代中医学人的职责。有鉴于此,我们怀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在认真学习《脾胃论》的基础上,加以评注。希望将我们的一得之见与广大同仁交流,并冀高明者正之。

王庆其

辛丑年于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