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写作动机与目的
在本人五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深体悟到调肝的重要,常用调肝理肺法治疗肺系疾病,也看到恩师前辈和当今同道用调肝法治疗心、脑、脾、胃、肠、肝、胆、胰、肾、膀胱诸脏腑病变。可以说,临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诸科疾病,即包含西医学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变态反应、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精神心理等各科疾病,皆不乏运用调肝法治疗的有效案例。翻阅古籍,自先秦、两汉以降,唐、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都有以调肝理论阐释应用的大家。《黄帝内经》脏象学说奠定基础,仲景开辨证论治之先河,朱丹溪论郁,李东垣风阳疏肝,王泰林肝病三纲、治肝三十法,叶天士、王孟英、张山雷等皆以擅长调肝治病著称,近代前辈秦伯未、岳美中、黄文东等医家对调肝也多有论述,今人文章“从肝论治某病”更极为广见。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一套能启迪后学,便于今用的传承经典、系统总结、集中论述调肝的书籍。于是,作为新中国中医院校培养的一代中医人,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促使我想在这方面做点工作;加之,我有一批勤奋致学、乐于钻研、积极进取,已成为教授、博导、主任医师、中医优秀人才的好弟子。我觉得,我们应该发皇古义,融汇新知,共同努力,把“调肝”这一理论与方法,认真梳理,系统阐释,总结提高。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中医传承工作的具体实践,更是我们中医人的责任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