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序

《黄帝内经》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以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以脏象学说为核心内容。其中,脏腑辨证为中医学辨证论治之重要方法。脏腑相连,一脏受病,而多脏为愆,故古今医家常擅长从一脏治多病,如金元时期李东垣长于从脾论治,明代赵献可、张景岳长于从肾论治。而重视治肝者,亦不乏其人,如丹溪立六郁以气郁为先,东垣持风药以疏肝为要,王泰林总结治肝三十法,当代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细列肝之病症方药。

肝于五脏之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素问·阴阳类论》中记载,黄帝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最贵。”因肝脏最贵,故肝病可为百病之因。清代黄元御《四圣心源·六气解》指出:“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清代周学海先生《读医随笔》指出:“肝为将军之官,而胆附之,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肝者,升降发始之根也”。肝木属春,肝气疏泄,犹春气来临,万物发荣。就脏腑而言,肝主疏泄、主藏血,肝气条达则全身气机通而不滞、散而不郁,肝血得藏则周身血量平稳、运行不息,故脾能升清、胃能降浊、心血畅行、肺宣肃有常、肾开阖有度;若肝为患,必然波及他脏,诸病丛生。

武氏维屏,首都国医名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数十年来潜心临床,教书育人。素倡从肝论治肺疾,率领弟子潜心中医学术,探究肝肺相关理论,颇有心得。近年遍查经典,广集文献,结合自身经验,撰成《调肝论》一书,将古今医家论肝之文献条分缕析,治肝之方药搜集整理,读来能一览古籍论肝之源流,明晰当今治肝之前沿,其自身调肝理肺之经验颇能启迪同道。

中医学博大精深,中医发展有赖传承。武维屏教授上承经典,下启后学,建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武维屏名老中医工作室,传承中医,弘扬学术,其弟子遍及全国,多成精英骨干。致力岐黄,实堪赞叹。今新书已成,即将付梓,余读之倍感欣喜,乐为之序。

首届国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