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言(二)

钱捷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

毋须多言,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十分不同的历史与禀性。但在今天,无论如何,不同传统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早已不可避免。如果说在一百多年以前,我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接触可说是被动的,则在全球化的当下,特别地,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与崛起之时,对于西方文化的研究、学习与批判就应该是主动的了。读者手中的这部《西方政治哲学导论》就是为满足这种时代的需求而诞生的。

这是一部教材。作者郭峻赫(Jun-Hyeok Kwak)教授自2016年起一直任教于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此前他在美国和韩国任教。因此,这本书不应被视为一位外国学者的著作的汉译本,它凝结着郭教授七年来在中国大学讲授“西方政治哲学”课程的经验。作为郭教授的同事和朋友,我十分了解他的教学是多么地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同时也知道他对于学生的要求是何等地严格。甚至可以说,他这两方面在我们系中是出了名的。而这并非偶然,因为这是郭教授精深学养——他早年取得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博士学位,是多部学术专著的作者,并是劳特里奇“东亚语境中的政治理论”系列丛书的主编——在教学上的自然体现。所以,当郭教授提出让我给这本书作序时,我欣然答应并深感荣幸。虽然我也一直从事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但研究方向却不在政治哲学。拿到这部书稿并认真阅读后,感到受益匪浅。借着写序,我从诸多体会中列出一二,与读者们分享。

第一,本书的陈述中表现出了明显的问题意识,例如在序言中作者就已经指出:对于书中提到的那些重要的政治哲学家,“如果能够带着疑问去反复思考他们的问题意识,那么我们就能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这里面其实蕴含着一个尤其是在学习那些产生于和我们十分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的理论时所需要注意的事实:这些理论的经典作家都是直面问题的,因此理解(包括批判)他们的思想的唯一恰当的方式,就是与他们一道直面问题。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卢梭。“公意”这个概念是卢梭所构想的、旨在体现其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的社会契约形成的关键,但它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内在的困难。这种困难的实质是,公意的普遍价值的根据究竟何在?以及如何在实现它时不使它实际上只是成为“众人意志”?本书第十九章第四节集中地探讨了这一问题。

第二,在分别探讨诸多政治哲学家的理论时,本书注意厘清他们的思想之间的关联,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差异。例如,人们往往容易看到霍布斯与马基雅维利的相似之处,而本书第十七章第三节却更细致地阐明了他们的不同,并由此得出结论:“如果说马基雅维利是站在古代与近代岔路口上的思想家,那么霍布斯就是已经跨过近代门槛的思想家。”这种做法显然有利于读者对于书中人物思想的准确把握,从而对他们在西方政治哲学历史中的角色有一个比较恰当的定位。

第三,可以看出,作者在讲述西方历史上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时,始终有一个当代视角。例如在谈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时,作者一再地表达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对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关注,指出“当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忽又受到瞩目的原因,恐怕与其所展现的对政治情感的积极态度有关”。以及,“目前有许多学者正在尝试从与‘公民的共和主义’不同的立场出发,重新考察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这就一方面使历史的叙述变得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问题意识(让传统的问题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第四,虽然这是一部十分简明的历史导论性著作,但作者却没有将书中所论述的人物及其思想简单化。相反,作者总是在提醒读者这些人物及其思想的复杂性。例如我们在第十三章一开始就看到作者这样说道:“然而,马基雅维利所谓‘关注结果’这句话,并不能被简化为‘目的使手段正当化’,因为其中包含着冷静的政治哲学反思与复杂的修辞学考量。即便他的政治现实主义并不符合当时知识分子主流见解,即西塞罗的道德观或基督教的伦理观,但我们也很难断定他提出的劝诫就是‘结果使一切东西正当化’或者‘应当不择手段获取权力’。这是因为,一方面,这里体现着文艺复兴时期政治家们的治世经验,即在事关政治共同体存续的问题上不能使用道德的尺度;另一方面,这也蕴含着共和主义哲学家的恳切呼吁,即为了政治共同体的存续,君主需要联合的势力不是贵族而是平民。”这就给读者树立了一个在解读历史上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时避免简单化、片面化的榜样。

第五,除了按照历史的顺序对于诸多政治哲学思想的论述之外,在一些特殊的概念上,作者的评述往往是富于启发性的,而这一点似乎与作者本人对于西方社会的切身体会有着某种关系。例如,在“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伪善’也仍然有其作用,它促使权力的等级转变成关于制度性权威的义务与服从。”这十分贴切地解释了我们可以看到的这样一种西方社会的常态:虽然大众对于政客们总有一种习惯性的蔑视——这是我们在许多文学作品、影视节目中都可以看到的,但在参与具体的制度运作的过程中,人们还是很容易从他们之中确认自己的拥戴者。显然,这样写出的著作,虽然其主题产生于思辨的故纸堆,但其所含的思想却总是鲜活的。

最后,我还想指出,就形式来说,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与书中正文内容相匹配地,作者列出了丰富的参考材料,十分有利于读者对相关论题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另外,作者的论述深入浅出,文字通俗易懂,使得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仅仅根据以上所言,便已不难看出这本《西方政治哲学导论》是一部很好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希望读者们,本科生与研究生,乃至政治哲学的教师和专家们,都能从本书的阅读中获益良多。

于珠海易安居

2022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