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钱穆心性思想的学术分期
作为一名传统士子,钱穆最初接受的是四部之学教育。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富有强烈家国情怀的钱穆开始思考现实危局产生的深层原因。于是,他在力所能及涉猎中西各类前沿之学的基础上,于比较之中着力阐发传统学术思想与近代学术思维的不同,进而坚定地认为:只有回归文化母体,重新挖掘中国传统心性之学的理论精华,才能长久地解决中国人的现实问题。基于这样的考量,钱穆一生都在着力揭示民族意识的本质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并思考如何在现实中抟聚民族意识和振奋民族精神的问题。这样一个思考,随着钱穆所处的外界学术与生存环境的改变有着一个不断深入与演变的过程,这也就使钱穆心性思想具有明显的历史分期。钱穆心性思想的整体走向是由狭义走向广义,从学术辨析走向文化定性。具体而言是由偏内走向偏外,由陆王走向程朱。
钱穆心性思想的学术分期与时代环境的变化、人生足迹的不同和治学重心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联。大致说来,其心性之学根据所关涉范围的大小可分为狭义心性之学时期与广义心性之学时期,基本上是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界。[1]在前一时期,因为钱穆开始运用西方的学术观念(如自由、平等、进化论、唯心、唯物等)来疏解中国传统的心性命题,所以这一时期也可姑且叫作“西化心学”时期;在后一时期,因为钱穆在解读心性命题时,加入了更多的民族历史因素的考量,更加着眼于民族精神的会通,所以其对心性命题的解读有了更加开阔的文化视野,所以此一时期也姑且叫作“文化心学”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