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城及其结构

古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防御系统日臻完善,建筑结构愈加复杂,成为防御和统治的工具。古城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场所,并承载着大量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

一 古城范围的界定

从原始社会末期起,人们为了保护自身和财产,开始建筑防御设施。待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国家以后,统治阶级为了统治并防御其他国家的攻击,开始建筑防御功能更加完备的城市。关于古城的界定,从考古学上讲,古城指明王朝灭亡以前所建的城市。如果按照我国传统历史断代,以1840年以前为古代史,1840年以后为近现代史的话,那么就可以将从原始社会末期带有环壕(濠)的聚落居住地,至1840年以前所建的城市,都算在古城范围内。古城是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是当时人们为了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而建筑的。

二 古城的结构

古城一般由城垣、城郭、城壕、城台、城门、城楼、瓮城、马面、马道、角楼、城堞、垛口、敌楼等构成有机防御系统。以下分别介绍其结构情况。

城垣:就是城墙。“北方主要是夯筑,南方主要是堆筑。城墙的外形,早期是圆形,晚期是各种四边形。”[9]裴安平先生所说的是南北方建城的一般方法。在白山黑水之间的辽金古城,城墙主体建筑方式是夯筑,但也有堆筑、夯筑和堆筑混合建筑。

城郭:较大规模的古城有城郭。《汉语大字典》记载:“都邑四周用作防守的墙垣,内称城,外称郭。”[10]城郭起到加强城市防御作用。古代较大的行政治所,一般都有城郭。内城一般是驻有高一级行政机构,外城一般驻有较低一级行政机构。辽金时期很多州级治所古城,一般都倚郭一个县级行政机构。州级以上治所驻在内城,县级以下治所驻在外城。如辽泰州节度使司治所泰州城,统“乐康县,倚郭。”[11]又如金肇州节度使司治所肇州城,“始兴县倚,与州同时置”[12]

城池:即城墙和城壕(濠)。“城墙与城壕(濠)的组合模式有三种。第一种,城外有壕沟;第二种,城外有濠沟;第三种,城外无壕(濠)。”[13]裴安平教授把城池分为三种类型,将“沟内常年有积水的就称为‘城濠’,沟内常年无积水的就称为‘城壕’。”[14]其实,以有无积水来区分城壕或城濠是很难区分的。如果雨水大或是壕沟挖得较深就会有积水,反之就不会有积水。笔者觉得区分城壕或城濠,应该看城墙外边的沟,是否与附近的江河相连通。如果与江河相连通,常年有流动的水应该称为城濠;如果不与江河相连通,没有流动的水,只靠雨水和地下水,一到干旱季节就成了干沟,应称为城壕。

城门:城门分为三个部分,一曰城台,二曰城楼,三曰门洞。城台是城门洞周围支撑城楼部分,也可以说是城门坐;城楼是建在城门上的望楼;门洞是供行人出入的通道。

瓮城:围在城门外的小城,瓮城有方形、半圆形。瓮城的城门与主城门不能相对,不能直通,两个城门成九十度角。一个城建不建瓮城,要根据全城的战略情况来确定。辽金古城一般都有瓮城建筑,无论在军事防御上还是军事进攻上,都离不开它,在古城防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城关:城门外的开阔地带,起初是指内外城门之间地方。《现代汉语词典》说:“城关指靠近城门的一带地方。”[15]在城关地带居住的一般是小商小贩等为城市服务的人。

马面:马面是为了加强城墙防御功能而建筑的。在重要的城墙部位增厚,在城墙上每隔一定距离,建筑向外突出的高大圆台。马面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增强城墙的稳固性,防止城墙倒塌;另一方面是增强防御能力,消灭安全死角,形成火力交叉网,从三面打击来犯之敌。

马道:就是在城内修筑一种通向城墙的斜坡道。人们从马道可以登上城墙。马道是阶梯式的、固定的,每个城池在关键部位都有马道建筑。一般的城池都将马道建在重要路口,或交通方便之处。

角楼:角楼是建在城墙转角上的城楼,可以观察两个方向或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它是登高远望的哨所。古城有的有角楼,有的无角楼,这主要是根据古城所在的位置和防卫方式来确定。

城堞:城上的矮墙或城垛。城堞起到防护掩体作用,守城士兵可以在城堞后面,不致遭到敌军迎面打击。

垛口:城上矮墙之间的缺口,用以观察敌情,同时可以从垛口处向外射击。

敌楼:为了加强防御,在城墙上建的楼阁,大多都建在马面上,也有不建在马面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