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探索全球卫生治理的新模式[1]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其传播速度之快、病死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历史上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凸显全球卫生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准备不足,国际社会缺乏团结合作,这些都对全球卫生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有待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作为研究者,我们既要关注全球卫生治理缘起、发展、动力和领导力演化,也要认识到全球卫生治理并不是仅仅局限在西方中心主义下的“小圈子治理”。非西方世界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实践经验或许是我们突破现有全球卫生治理瓶颈,赋予其新的发展动力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源泉。全球卫生治理如何实现从“清谈”到“落地”?如何实现真正的全球各国广泛参与?非西方国家在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过程中如何弥合其“弱能力”与全球卫生治理规范的“高要求”,从而得以充分发挥其能动性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需求和能力的路径?诸多问题尚待我们研究,

事实上,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以重大传染病为代表的公共卫生问题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医学技术问题的范畴,而变成融合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综合性问题。也就是说,当疾病及健康威胁因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穿越国界,风险的防范已远非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可以做到,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国际组织及各个利益相关群体协调努力,共同解决问题。加强全球卫生合作因而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多边多层次的外交互动,面临的挑战是不仅要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国家与其他行为体之间的关系。以往的全球卫生治理的研究多集中于全球性的与卫生相关的国际组织,尤其是世界卫生组织,而对于地区层面如何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涉及较少。面对来势汹汹的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以世界卫生组织为核心的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又难以完全满足巨大的地区卫生治理需求。因此,张蕾博士《东盟区域卫生合作:规范与制度的协同演进》一书的面世,在某种意义上填补了学界这亟须填补的空白。

在本书中,张蕾博士借鉴规范本土化理论与国际实践理论,系统分析了东盟地区卫生治理的现实需求,阐述了东盟通过对《国际卫生条例(2005)》中集体治理规范和国家核心能力建设规范进行本土化改造和适应,构建出独特的地区卫生治理规范框架,促进了地区内国家与域内外卫生治理利益相关方的合作,进而推动了以联防联控传染病为核心的地区卫生合作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多层次、跨部门的地区卫生协作的治理模式,创建了地区实现《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区域路径,将《国际卫生条例(2005)》中“全球—国家”疾病防控能力建设体系扩展为“全球—区域—国家”三个层级。

在关注东盟区域合作与卫生治理的独特性的基础上,本书为我们系统描述了东盟参与全球治理的全貌。首先,东盟地区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要求,结合地区实际卫生需求和能力,制定了适应本地区的疾病控制规范,确立了区域应对传染病的共同的目标,从而得以照顾到东盟国家内部参差不齐的卫生治理能力,并扩大了集体治理的共同利益边界。此外,就传染病的应对而言,建立适应地区实际情况的治理机制至关重要。《国际卫生条例(2005)》是到目前为止全球卫生治理的核心法律依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强调:缔约国联合起来,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共同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条例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详细具体地规定了缔约国之间以及缔约国与世界卫生组织之间,在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通报、应对等环节应该开展的协作和沟通。东盟的传染病的治理,恰恰是通过相关应急准备规划、预防、早期检测以及对新发疾病和其他公共卫生危机的快速反应,建立了一条应对新发疾病以及其他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地区治理集体协作路径和一系列治理工具。这些工具包括:人畜共患病的区域协作机制、传染病防控和风险沟通的区域系统化协作机制、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双层协作模式和地区应急准备、警告与响应的协作机制等,可持续地增强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建立了一套对地区公共卫生安全承担集体责任的机制建设规划。这些机制不仅成为东盟各成员国应对传染病的政策工具,也很好地协调了该地区各国的行动,可持续地增强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维护地区共同的公共卫生安全。

此外,东盟建立了区域性、跨部门、多层次,囊括地区内外多利益相关方的地区集体协作治理网络。这个网络不仅有各类政府部门参加(政府部门不仅仅局限于卫生监管部门),还有学术部门、非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因此可以说,东盟地区卫生治理的模式也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良好范例。

传染病没有国界。对东盟区域卫生治理的研究为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也能够为我们思考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卫生治理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正如张蕾博士在书中所说:“深入理解东盟区域卫生合作中规范、理念、身份和制度的互动及其演进机理,不仅为全球卫生治理改革提供思路,也有助于维护中国周边卫生安全,促进中国—东盟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郭岩

2022年6月于北京


[1] 郭岩,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卫生经济协会公共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社会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球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卫生对外交流协会会长。曾任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决定因素委员会委员,国际妇幼卫生伙伴关系理事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