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自然。”
叔孙通点了点头。
天子以礼驭天下,礼仪自然更重,规矩自然更加繁琐,规格自然更高。
不如此又怎么能够凸显天子的尊贵?
叔孙通觉得理所应当,将阖却觉得更不对劲了。
怎么说呢?
叔孙通对礼的看重倒是符合将阖身为现代人对儒家的刻板印象。
儒以礼法禁绝天下嘛……
更别提什么程朱理学这种近乎反人类的对礼法的重视……
那就奇了怪了,始皇帝封禅泰山,按照叔孙通的看法,按照儒家的看法,不更应该弄的轰轰烈烈?
封禅泰山这样的大事,儒家说一切从简?
这并不儒家……
将阖心中有惑,于是开口就问:“那儒家都这么看重礼么?”
“儒家?公子说的哪一家?”这下子轮到叔孙通奇怪了。
先师有教无类,何谈家学?
不过叔孙通倒未细想,只以为将阖问的是哪一支。
“啊?”将阖眨了眨眼睛看向叔孙通有些疑惑。
“儒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你说的是哪一支?”叔孙通想了一下开口解释道。
“那哪一支是正宗?”将阖想了想开口问道。
“皆是末学……”叔孙通毫不犹豫的开口回答道。
好嘛,说了这么多,给这几家全开除了。
“那先生是哪一支?”将阖开口问道。
“谈不上哪一支,余师孔鲋,先师八世孙。”涉及传承,叔孙通说话就硬气多了,比刚刚说人家不正宗都硬气。
要说儒家,他这一支才能被称之为儒家嘛。
毕竟,他的老师是孔子的八世孙。
其余皆自孔子弟子分裂而出,怎么比得上他这朔本正源。
“那天下所有的儒生都像先生这么讲礼么?”将阖想了一下换了个说法开口问道。
果不其然,叔孙通面色就变的颇为不畅。
末了,叔孙通摇了摇头。
实际上现在这个阶段的儒生,天下大部分的儒生,都不注重礼法。
叔孙通反而是其中为数不多的那一个。
论及名声,他不算有名之士,能够出任博士,也是因为他的老师孔鲋举荐。
但若论对《礼》的造诣,他已臻至化境,执牛耳者。
“不是所有人……”叔孙通叹了一口气。
“眼下儒士,浮夸成风,择徒不分优劣,授业不论黔首……”叔孙通对眼下的乌烟瘴气看起来十分不满,因此嘀咕了好一阵。
说白了……儒家变了。
儒家尚古,尚着尚着现在尚到三皇五帝了。
这和时代的发展也有一定关系,周王室的脸都被按在地上摩擦,战国两百多年,激烈的战争兼并让周王室的光环被彻底磨灭。
因此儒家逐渐开始推崇三皇五帝,推崇仁人道德。
孔子出生的时候礼乐崩坏,但那也是初期,周王室的神圣尚未破碎,美好的过去还在昨天……一切看起来都还有挽回的余地。
而发展到现在,又是时过境迁,大争之世,强则强,弱则亡,礼法越来越无用……
以至于,像叔孙通这般钻研礼法者,反而成为了小众。
“他们歪曲先师的道理,违背了先师的意愿……”叔孙通开口说着。
“六经注我啊……”将阖感慨一声。
叔孙通一愣,看向将阖,眼中有些深意。
将阖也颇为感慨,原来歪曲孔夫子的意思从这个时代就已经可以了,持续了近两千多年,难怪要救出孔夫子……
当然,这倒不代表将阖认为绝对的礼法就是正确。
他是公子,他要做的是二世,又不是要当儒家扛把子,分辨对错并没有什么意义。
他只是在想一个问题……
齐鲁之士并不全都是儒生……齐鲁之地虽然盛行儒学,但亦有他学,虽然人数不多,但绝不可能意味着齐鲁之地尽是儒生。
而儒学之间,也更谈不上谁正宗与否。
真要论起来,叔孙通才是最正宗的,血脉传法嘛。
一切从简,只是当下儒士趋慕三皇五帝以德治天下而形成的思想。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封禅泰山之时,有很多人是被代表了?
最起码叔孙通绝对是被代表了。
将阖摸着下巴,隐约之间有了头绪。
好在他只是上书尊号,而并不是仗着记录模糊的历史来上蹿下跳。
将阖沉下心来仔细思索着……
叔孙通见状开口道:“公子可还有疑惑之处?”
“倒是没有,只是先生既然深明礼仪,为何不向父王上书?眼下,六王毕,四海一,正是需要您这样的人来制定礼仪的时候。”将阖开口说道。
“我?”叔孙通愣了愣哑口失笑。
他不过区区一个待召博士……
况且有一说一秦国的朝堂礼制做的相当不错,据说这出自廷尉李斯之手,朝堂之上,也没有哪个臣子有逾矩的举动……
相比较于叔孙通所追求的效果,也差之不远。
说实话,哪怕叔孙通本人来看,也觉得自己如果上书多少是有点吹毛求疵了。
“眼下朝堂的礼仪皆是廷尉制定……廷尉本就师从荀子,精通礼仪。”叔孙通摇头失笑。
将阖闻言,也莞尔失笑,差点把这一茬忘了。
尚法之人崇尚尊君……致力于维护君上的威严,加上君主的权力。
礼……本身就具备这个属性。
师从荀子的李斯,面对这种好活,拿来就用简直再合适不过。
听着有些搞笑,实际上这才是这个时代的必然,反倒是自己的思维有些二极管了。
都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儒皮法骨罢了。
儒家用用法家的法,法家用用儒家的礼,这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甚至对于他们而言,谁会纠结自己所学的究竟是什么?
能够致力于自己的当下,达成自己的目的亦或者人生理想,才是好的学问。
不过……
封禅泰山这件事或许是被抢了。
毕竟封禅泰山是儒生们倡议的,只不过接过项目以后搞砸了,将阖原以为是儒生不会,谁知道是上错了人。
那就问题不大……叔孙通也是儒生。
虽然将阖没有能量没有背景,帮助叔孙通占据封禅泰山礼仪制定的主导权。
但是……他有预知挂啊。
本就注定搞砸了的项目,偏偏叔孙通是专业对口,自己旁敲侧击的让叔孙通弄个预案……问题就能完美解决。
他并不在乎叔孙通也是个儒生,或者说正是因为叔孙通也是儒生将阖才起了这个心思。
他要做的是二世,又不是法家的忠实信徒。
他也不在乎和叔孙通的亲近会引来始皇帝的不满。
大名鼎鼎的始皇帝?难道就会是法家的忠实信徒了?
如果真是如此,那大秦恐怕才是真的注定二世而亡,
(收藏才二十多个,涨的好慢,好凉,这才几天,我大历史频道居然已经沦落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