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合水縣志》

乾隆《合水縣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

合水縣

(卷上“城郭”,39)建水之陽,山脉橫亘,從子午劈分蜿嬗而來,逾六村原脫卸於此,有阜矗起而銳,因以爲城。城山依山,山頂大如方丈,地遠望之如人戴卷檐帽,而勢欲東向拜者。然以此爲城之脊垣,由是起如葫蘆之蒂,其初甚狹,漸下而漸廣焉,將及地復一束。(40)北垣連山高五丈,東西南皆在平陸,高三丈,厚半之,悉土築。其雉堞則以磚,在山上者甃數層,婉轉因山斜叠之,最易剝落,覽其周遭,仿佛嵌齦殘齒耳。東西二百三十步,南北一百九十步,周三里一百八十步。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三尺,隍周七里三分,東西二門,東曰綏定、西曰慶寧,高八尺五寸,闊九尺二寸,上各屋三間,無樓櫓、無重闉,即馬道、更房等亦多未備,隘之甚矣。城內東西二街,居民二百餘戶。雖非通闤帶闠,然已(41)屋瓦鱗次,少隙地焉。兩關厢甚長,無郭門,尚存舊址,各一廟及旅店數家而已。

後山徑若城之半,而大止四之一,無人居。舊有元帝廟,旁建三清宮,俱久廢,惟一碑趺陷土中,交龍屹立,其文爲前明時修廟作,土人云其地今悉屬官。巽方城上有魁星樓一座,巋然若靈光之獨存。

明侍郎李楨撰城隍廟碑曰:“合水古蟠蛟”。考《唐書》,武德元年析合川之蟠交縣,天寶初更名合水,則城當築於是時。(42)宋崇寧間,渤海高頡修城隍廟,邑人强恕撰碑文曰:“熙寧四年,詔以合水鎮爲邑。歷二十年,城郭中外,百廢俱興”。又曰:“紹聖二年,渤海高頡一日仿徨廟下”,及睹舊記有:“咸平壬寅歲,逮今九十四年之語”。然則城之建於唐,而復興於宋可知。原志謂熙寧年間築,蓋泥於以鎮改縣之文,而非謂城之自是始也。崇□初,流寇夜半從北城入。後十年,復火燒城門,連破三次。順治間,楊太守率縣令劉源澄修復之,有記。雍正時,知縣酒養澤所修門額,久亦頽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