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
- 李伟民
- 1018字
- 2025-04-25 19:26:07
二 睁开眼睛看到了莎士比亚
在19世纪中前期,莎士比亚的名字被介绍到中国,虽然不是专门的介绍,也不能说立刻就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但是,莎士比亚的名字却随着一些西方思想家、文学家的名字第一次登陆中国,为20世纪对莎士比亚全面的介绍、翻译、演出和介绍奠定了基础。莎士比亚的名字第一次引进中国和林则徐不无关系。林则徐为了了解西方国情,请人译述了英国人慕瑞(Hugh Murry)的《世界地理大全》(Cylopaed of Geography),编辑成《四洲志》,并于1839年出版。[1]《四洲志》一书中记载了世界五大洲中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是中国当时一部较有系统的外国地理志。《四洲志》第二十八节英吉利国谈到英国情况时说“在威弥利赤建图书馆一所,有沙士比阿、弥顿、士达萨特、弥顿四人,工诗文,富著述”。“沙士比阿”即莎士比亚。1838年,林则徐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往广东查禁鸦片。从1839年3月至1840年11月,林则徐一直进行组织和翻译工作,当时参与译书的人有亚孟、袁德辉、亚林和梁进德等。他们翻译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并整理编译成《四洲志》,从而了解到中国以外的众多国家的社会、地理、民族、风俗状况。《四洲志》对他了解各国概况尤其是英国的情况很有帮助。莎士比亚名字的传入发轫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出于中国人渴望“睁眼看世界”以改变贫弱中华帝国的现状,出于中国人自觉与自愿了解世界的愿望主动去“拿来”。与此同时,宗教信徒连同宗教把有关的文化成果带进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莎士比亚的名字是伴随着船坚炮利的外来势力通过传教士再次进入中国的。清咸丰六年(1856),上海墨海书院刻印了英国传教士慕维廉的《大英国志》,其中提到的“舌克斯毕”,即今天通称的莎士比亚。[2]光绪五年(1879),曾纪泽出使英国,在伦敦观看了《哈姆莱特》,有关情况记载于他的《使西日记》中。光绪八年(1882),美国牧师谢卫楼的《万国通鉴》云:“英国骚客沙斯皮耳者善作诗(戏)文,哀乐罔不尽致,自侯美尔(现通译荷马)之后,无人几及也。”光绪二十二年(1896),上海著易堂书局翻印了英国传教士艾约瑟编译的《西学启蒙十六种》,对莎士比亚的生平做过简介。英国和美国的传教士虽然在译述中将莎士比亚的名字传入中国,但是在中国文化界并没有产生什么了不起的影响,正如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梅逊所强调的,自17世纪以来,来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促进两种文化之间第一次有了真正的知识上的交流,虽然耶稣会教士向中国介绍了许多科学思想,但他们对中国文化并没有产生任何真正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