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研究
- 李先国
- 645字
- 2025-04-24 20:21:26
第二章 越地现代文学理论关于文学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的认识
与文学本质相联系的,是文学特征问题。文学特征论是由文学本质论引发出来的。把文学看作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反映,既肯定了文艺的审美属性也就是文学的特殊性,也说明了文学的特征。审美过程既然是心物统一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那么,它必然包含着心灵表现和物像再现两种因素,因而,在艺术特征上就体现为情感性或形象性的有机融合。
例如,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理论专著《什么是艺术?》里说:“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93] 而且还强调指出,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普列汉诺夫不同意这一意见,他在《没有地址的信》里就说:“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94] 普列汉诺夫虽然并不否定艺术要表现感情,但他的侧重点在于艺术的形象性。这是继承了别林斯基以来俄国再现派的理论传统。在当代西方美学家和文艺学家中,主张情感论的很多,例如,赫伯特·里德就说:“造型艺术也是视觉艺术,它通过眼睛发生作用,它旨在表现和传达一种情感状态。有关这一点,无论怎样强调也不为过。如果我们要表达思想,语言则是合适的媒介。但有所为的艺术家从来不受思想的禁锢,因为他的任务不在于表现这些思想,而在于传达他对这些思想的情感反应。”[95] 而苏珊·朗格则在她的《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这一理论。
越地现代文学理论,既注意到了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又注意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