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双语作家,也是美国当代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洛丽塔》(Lolita,1955)以其主题的多元性在争议中成为20世纪世界文学经典作品。而《微暗的火》(Pale Fire,1962)通过谢德的诗歌和金波特的注释,演绎了故事中的故事,并从形式上颠覆了美国小说传统,完成了美国文学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理论依据,将理论探讨与文本分析相结合,全面、深刻、系统地研究纳博科夫的整个文学创作,探讨他如何在继承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如何在跨文化背景和俄罗斯文学传统影响的焦虑下进行跨文化创作,从而达到主题思想和艺术形式的辩证统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成两大部分,共六章。前三章着重探讨纳博科夫对生命的挚爱和对个体内在世界的关注,以及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性庸俗和文化庸俗的批判。纳博科夫一生流亡,对他来说,侨民是另一种身份的“小人物”,并以一种超然的哲学态度看待死亡。他认为,死亡是一扇门的关闭和另一扇门的开启,是另一种方式的存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化导致享乐主义思潮泛滥,传统道德价值体系崩溃,人性变得残酷,而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低级趣味导致“生活电影化”和“伪艺术”的泛滥。纳博科夫目睹了资本主义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他前期的俄语小说《王、后、杰克》《黑暗中的笑声》《绝望》等,以及后期的英语小说《洛丽塔》和《微暗的火》,都对人性的残酷和庸俗进行批判和揭露,同时对现代社会人类个体的外在物质世界和内在精神世界之间的格格不入和冲突加以揭示。“宇宙同步”是纳博科夫为人类在意识上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回归“失去的天堂”和通往幸福的“彼岸世界”提供的最佳途径。

后三章主要探讨纳博科夫如何用不断创新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作为一个优秀的读者和有创造力的作家,纳博科夫强调文学的虚构性和创造性,主张从细节中寻求艺术的“审美狂喜”。他通过“误读”,继承并发展了果戈理的“神秘叙事模式”,运用叙事的虚幻性、情节的荒诞性和镜像手段揭示人性的庸俗。他还继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貌人”主题,将“替身写作模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赋予其复杂的文化内涵。他的“替身写作模式”承载了他对生命个体内在精神的关注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在同貌人“似与不似”的追寻和对抗中,完成对个体意识的探寻和思考。

纳博科夫一生著述颇丰,他高超的艺术技巧使他的作品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阐释空间,因此,其研究犹如一座巨大的矿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本研究抛砖引玉,再加上本人才疏学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学界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本书的完成得到了诸多师友和亲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刘晓红女士及其团队,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