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设想

既明确以西游故事为研究对象,以对其演化历史的跨文本描述与分析为研究目的,下面笔者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研究设想,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方法,二是研究思路。

从研究方法看,本书以文献学方法为基础,以叙事学方法为主体,辅以历史学、传播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观点和理论工具。

文献学是古典文学研究的基础方法,而本书选题其实就是在文献整理过程中产生的。笔者曾参与《西游记戏曲集》一书的校注工作,在对西游戏的蒐集、整理、点校、注释过程中,发现戏曲对西游故事的重述、再现活动有其自身规律及特点,不仅在前百回本时期扮演着“成书历史坐标”的重要角色,即使在后百回本时代依旧保持旺盛的阐释活力。不唯西游故事借以赓续传播,某些单元故事更以之获得结构优化和意蕴提升,而这些文学现象以往多被忽视,而随着更多文本形态被纳入考察视野,以西游故事群落整体为对象,以戏曲、说唱文本为中心的研究构想逐渐形成,于是产生本书选题。而在行文过程中,文献学方法也是每章交代阐释数据的基础,如对《清车王府藏曲本》与《清代南府与升平署剧本与档案》所收单元戏述评、对清代(含民初)西游鼓词整理等内容,都是对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方法的直接应用。

当然,文献整理只是提供了必要的原点数据。本书的重心在于阐释文本,发现其在故事演化方面的作用,叙事学方法才是重点,而文本比较方法又是核心。近年来,套用西方叙事学理论阐释本土文本的研究方法逐渐为学界所摒弃,而从实际操作上讲,对于西游故事这样队伍庞大、内部关系复杂的对象群而言,以某种叙事学贯穿始终的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无必要的。所以,笔者只在部分段落引入西方叙事学理论,如第一章引入历史叙事学的观点和理论,讨论道宣在《续高僧传·玄奘传》用“历史构造”思维将本事编译成故事的活动。第二章借鉴普罗普《故事形态学》对角色功能的强调,讨论以冲突引发者、维护者、解决者为角色功能的神魔人物的介入,对故事内质转化的影响,等等。

这或给人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抓现用”的感觉,其实不然。可以看到,这些理论的介入,主要出现在对前百回本时代文本研究的部分。由于以往学界对本区间格外重视,有限的文本材料被不断深化阐释,腾挪空间较小,故引入西方理论,以求达到些许“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视角转换效果。如第一章引入历史叙事学的“历史构造”理论,不仅为我们讨论玄奘取经由“本事”到“故事”的发生与完成提供了更接近真相的切入点,也使我们看到以往基本被忽视的《续高僧传·玄奘传》等文学意味淡薄的释徒传记的价值,而将其“历史构造思维”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文学想象活动”对比考察,较过去从《大唐西域记》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点间的跳跃式描述更加全面深入;再如借用普罗普的角色功能理论讨论神魔人物分类的单元,以往学界在广泛使用“神魔小说”一词时,并不对其进行明确界定,究竟什么样的小说属于严格意义的神魔小说,它与“志怪小说”、“神怪小说”、“神话小说”等概念之间究竟是何关系,至今未有专门深入的讨论,相应地,关于其各文学要素(人物、情节、意蕴)的学理性讨论更是鲜见。而笔者借鉴普氏观点对神魔人物进行分类(冲突的主被动引发者、维持者、主被动解决者),虽尚显简单机械,然较笼统称之,泛泛而谈,已属细化,且对于我们进一步讨论情节等要素亦有启发意义。

而在明以后,则主要使用文本比较法。这种文本比照是以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互文性”特征为基础的。正如董上德先生在《古代戏曲小说叙事研究》一书中所说的: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互文性”,是一个有待开拓的研究领域。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它本身反映的不仅是古代叙事文学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格局”,而且呈现出古代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的一种“积淀”方式。文化是在“积淀”中有所继承、有所变异的,人的心理尤其是集体心理也往往在文本的“互文性”中有所凸显、有所调整。对于一个“故事”,对于一个文本,人们在不断地“复读”,这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在“复读”的同时,有所强调、有所浓缩、有所深化、有所修正,等等,这正是人们的一种不易察觉却时刻在进行着的精神活动。不要简单地以为人们喜欢“炒冷饭”,不要简单地以为人们在“复读”中放弃了“创造”,不要简单地以为人们的叙事“视野”那么狭窄,我们要做具体的分析。[18]

本书即以西游故事群落为对象,“做具体的分析”,考察不同系统及同一系统中不同文本对故事“复读”(本书称“重述、再现”)过程中的具体文学现象。而由于至今古代叙事学领域没有普适性的系统化理论工具,尤其说唱文学叙事理论的研究近于空白,通过文本比照以发现共性规律和个性特征的研究方式,是操作简便而易见效果的。

一方面,这种比较是文本系统之间的,如在对小说、戏曲、说唱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案头叙事”与“场上叙事”、“文人构造”与“民间构造”、“韵文表现”与“散文表现”等多维度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化的阐释活动,最终对故事形态产生了影响。如戏曲对小说人物或情节的增、减、调整,往往首先不是从(纯粹)叙事层面考虑的,而是从演剧层面出发的,对脚色、服装、砌末、场次的经济考虑,导致情节结构的变化,此类现象在大至《昇平宝筏》一类连台本戏,小到《万寿山》一类折子戏中,普遍存在,而故事正是在这种多媒介形式互文阐释的活动中迤逦演进的。

另一方面,这种比较也是系统内部各文本之间的,如在戏曲系统内部,从宋元南戏到元明杂剧,再到清传奇,以至宫廷大戏。我们可以看到江流和尚故事如何由以男女主人公悲欢离合为主线的爱情传奇,向西游故事主干聚合,最终蜕变为“楔子”部件的衰退态势,而在大约相同的文本嬗变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刘全进瓜故事如何被优化结构和提升意蕴的更生轨迹。

不唯如此,文本比照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我们纠正误判。如今藏上海图书馆的清内府五色抄本《进瓜记》传奇,以往学界多以为即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所著录王昆玉作品,而通过将其与清张大复《钓鱼船》传奇与张照《昇平宝筏》相关段落进行比照,笔者发现其系因袭、改造《钓鱼船》而来,又为《昇平宝筏》所吸收、删改,应为清代作品。

同时,为了更好地阐释文本,笔者也借鉴了其他学科领域的观点和方法,如引入传播学“两级传播”理论讨论取经故事由佛教社群流向世俗社会的轨迹,借鉴“舆论领袖”观点讨论文人作家(及文人笔记)在故事世俗化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参考文化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对“梦”的探讨来分析涉梦情节在取经故事演化中的主题意义和结构功能,等等。然而,如上文所说,这些只是辅助理论,不是本书的主体方法。

从研究思路看,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至第四章,按历史分期纵向描述故事演化轨迹,从唐五代之“发轫”到宋金元之“聚合”,再到明之“定型”,以至清之“赓续”,尝试完整、生动地描述各时期故事的发育态势。

第二部分为第五章、第六章,分别以“江流和尚故事”与“刘全进瓜故事”为个案,对专题对象进行跨文本观照,考察其演进轨迹。

之所以选取这两个故事,一方面考虑这是参与重述、再现文本最多的两个故事,而因其只作为连接“猴王出世”与“西天取经”两大单元的车钩,以往多为学界忽视;另一方面,两个故事本身也存在差异,虽然都是原生故事,并承担“车钩”功能,但江流和尚故事属典型“集体共享型”故事,由一个核心情节发育而来,刘全进瓜故事则经历了“三股源流”到“汇成一股”的内外聚合过程,同时,其在戏曲文本系统中的演化态势又不同,具有较强可比性。

而在第一部分中,研究思路又有调整,第一章与第二章,笔者主要采用以进化阶段带动文本系统的思路,即在发轫期、聚合期两大区间内,描述故事由本事到故事,由低级形态至高级形态,由情节链条到故事群落的线性轨迹,以故事化、世俗化、传奇化、小说化、群落化、神魔化、通俗化等演变机制为着眼点,讨论不同属性之文本系统在故事演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而从明代开始,笔者将更多强调对不同文本系统的本位观照及其内外互动关系的研究。这主要源于两点:一方面,进入定型期(特别是百回本小说问世后),从话语属性上看,故事已经彻底成为具有典型神魔特征的通俗叙事话语,而从叙事形态上看,故事虽然在后来各种文本系统中继续演化,但基本都是对百回本形态的继承和微调,而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明以后(尤其是清代)参与故事再现、重述的各种文本被大量保存下来,这为我们从系统本位出发讨论、研究其内外互动关系提供了充分的数据支持。所以,从明代一章开始,笔者将由对进化线性轨迹的区间切割,转而以文本系统的层次性分类为研究理路。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2] 胡适:《〈西游记〉考证》,见《章回小说考证》,实业印书馆1934年版,第323、324、334、335、341页。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

[3] 同上书,第345页。

[4] 同上书,第353页。

[5] 郑振铎:《西游记的演化》,见《郑振铎全集》第4册,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70页。

[6] 同上书,第277、278页。

[7] 刘荫柏:《西游记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86—797页。

[8] 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

[9] 《汉语大词典》第9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页。

[10] 徐朔方:《论〈西游记〉的成书》,《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

[11] 李忠明:《从“西天取经”故事到〈西游记〉》,《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4期。

[12] 蔡铁鹰:《〈西游记〉成书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13] 蔡铁鹰:《西游记的诞生》,中华书局2007年版。

[14] 胡适:《〈西游记〉考证》,见《章回小说考证》,实业印书馆1934年版,第354页。

[15] 王平:《“西游戏”与〈西游记〉的传播》,《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2期。

[16] 参见董上德《古代戏曲小说叙事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

[17] 王平:《“西游戏”与〈西游记〉的传播》,《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2期。

[18] 董上德:《古代戏曲小说叙事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