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这是笑瑛的第三本著作,也是她第三次邀请我作序。第一本是2004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不能忘记的故事——托尼·莫里森〈宠儿〉的艺术世界》,第二本是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中的传统:赫斯顿长篇小说研究》,此刻呈现在我面前的书稿《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传统研究》是即将付梓的第三本。在这里,我首先要为笑瑛又有新作问世表示祝贺!更重要的是要为她读书治学的坚守和专注精神点赞!时下社会,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不少中青年学者浮躁不安,追名逐利,功利心强。加之当今学界主义多,理论更多,又撩拨得人们眼花缭乱。二者相互作用,导致他们争奇猎艳,浮光掠影,追求产出,结果是缺乏精品力作,作品不够专业或专业水准不高,令人浩叹!笑瑛从第一本著作开始到目前的第三本,一直坚守非裔美国黑人文学研究,始终专注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探索,从点到面,从一而终,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令人佩服!眼下我们学界缺乏的正是这种专、精、细的专家,泛滥的多是高、大、上的“潮人”。但在高唱多元化、多样性的今天,要做到这种学术上的坚守、专注和专一,实属不易,但也不是做不到。尼采说:“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出版人刘瑞琳说:“真正能够穿越时代而不朽的东西,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一种专注而决绝的专业精神。这种精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只是看我们有没有勇气与毅力去坚守。”在这一点上,笑瑛做到了。

简单来说,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始于19世纪的女性奴隶叙述时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第三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的创作鼎盛时期;第四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创作。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虽然到20世纪70年代才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浮出历史地表”,但其所引领的文学思潮和批判视角,却是独辟蹊径和发人深省的。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开辟了美国文学批评的新领域、新境地,引领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领域的新思潮,为美国黑人文学、黑人女性文学以及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对其他少数族裔文学的发展和第三世界妇女文学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国内外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研究已取得较大成果,并表现出研究对象不断扩大、研究内容不断增加、研究主题不断深入、研究视角不断拓宽和研究方法日趋多样等特征。虽然已有较多成果,但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还较少,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笑瑛的这部专著通过研究20世纪美国文学中颇具影响的五位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左拉·尼尔·赫斯顿、玛雅·安吉洛、艾丽斯·沃克、托尼·莫里森和格洛丽亚·内勒来追溯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传统。通过对黑人英语、黑人音乐、黑人口述传统、黑人民俗文化和黑人宗教五个方面的梳理为读者呈现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基本创作模式。在进行文本分析的同时,还将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创作机制和审美机制相联系,并做出较为深入的探讨,为其他族裔文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对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笑瑛这部著作的最大亮点是跳出了以前研究者基本都是从具体作家、具体作品入手研究的窠臼,将20世纪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背景中凸显出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发掘美国黑人女性写作传统,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方向、新方法。

笑瑛从研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森《宠儿》的艺术世界开始,延伸到另一著名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长篇小说研究,再到今天写出反映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传统全貌的这部力作,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坚守和专注探索,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面,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终于登上了国内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研究的制高点,从而在此研究领域拥有了相当大的话语权。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为她取得如此大的学术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

周玉忠[1]

2016年7月12日


[1] 原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